哎我说,在郑州发新闻稿为啥总像往黄河里扔石头?去年帮二七塔旁边的茶馆写开业稿,老板非要把"30年制茶工艺"写成《中原茶魂觉醒实录》,结局阅读量还没隔壁卖胡辣汤的抖音视频高!今天咱就掰扯明白,怎么让郑州人主动转发你的新闻稿。
一、定位篇:别让新闻稿变自嗨文
(你当郑州人都爱看会议纪要?)
去年管城回族区有个社区改造案例,原本的新闻稿叫《老旧小区综合治理成果汇》,后来改成《拆墙记:从"你家我家"到咱们院"》,在郑州本地群疯传。核心就俩字——接地气!
自嗨文VS有效软文对比表
自嗨特征 | 郑州人爱看的 |
---|---|
"荣获省级示范单位" → "连门口修车大爷都夸好" | |
"优化服侍流程" → "现在办证比买烩面还快" | |
"数字化转型" → "手机点点,暖气费不用跑营业厅" |
举一个真实案例:某街道办把垃圾分类写成《教你用厨余垃圾换胡辣汤》,配合"三袋换一碗"活动,介入率飙升75%。
二、平台篇:选对场子才可以唱好戏
(别把豫剧往酒吧里演)
去年亲眼见过最惨痛的翻车:某科技公司把商品发布稿投到《河南日报》,结局阅读量个位数。后来转投《大河报》APP的"创客郑州"板块,配图改成"像热干面师傅一样精准的机械臂",当天咨询电话被打爆。
郑州发稿平台红黑榜
- 政令类:河南日报官网(适合政体工作报告类)
- 民生类:大河报顾客端(家长里短最吃香)
- 商业类:中原网公司频道(带销售属性的优选)
- 急稿救星:媒介星平台(24小时审稿,适合突发事物)
留意!千万别学某房企把楼盘广告塞进《郑州晚报》民生版,被受众投诉"比电梯广告还烦人"。
三、写作篇:郑州话比普通话好使
(学会采用"中不中"代替"是不是可行")
见过最绝的本地化操作:某医院把"无痛胃肠镜"写成《给肠子做SPA,睡醒还能喝中山》,预约量翻三倍。秘诀就是把专业术语翻译成郑州生活场景。
▍ 郑州新闻稿必备要素
- 标题要带劲:多采用"咋回事""真得劲""恁知道不"
- 内容要5W+1H:Who(谁)、What(啥事)、When(多咱)、Where(哪)、Why(为啥)、How(咋整)
- 数据穿棉袄:别写"服侍覆盖10万人",改成"够坐满30趟地铁1号线"
- 埋梗要自然:适当提提二七塔、玉米楼、健康路夜市
举一个反面教材:《论郑东新区产城融合新范》这种标题,郑州大妈看了直摆手:"俺就看懂'郑东新区'四个字"。
四、投稿避坑篇
(血泪教训值千金)
- 敏感词自查:涉及部族(特别是回族)、黄河治理等话题要慎之又慎
- 地域黑红线:千万别出现"郑县"这一类史实梗,老郑州人最膈应
- 方言要适度:"得劲""乖乖"可以用,"鳖孙"这种绝对不行
- 时效把控:早上8点投早新闻,下午5点投民生稿,周末别发政务类
上周见某商场稿件踩雷:写"比银基还热闹",结局银基批发商圈的老板们集体差评。
本人观点时间
在郑州混了八年媒介圈,发现三个新趋势:
- 短视频倒逼改革:现在好新闻稿都得预留15秒视频脚本位
- Z世代吃软不吃硬:把"通知"改成"攻略"能增强200%打开率
- 本地化不是土味:学会采用"得劲"比用"666"更抓心
最近在盯个有趣案例:有家本土火锅店把开业稿写成《健康路夜市的亲兄弟来了》,文末加了个"到店报暗号'白吉馍夹肉'"领酸梅汤,结局排队排到交警来贴条。要我说啊,下次写郑州新闻稿,建议先去喝碗胡辣汤,听听隔壁桌咋唠嗑,比翻《新华词典》管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