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了十篇推广文,为啥记不住一个品牌?"上周和做奶茶创业的表弟喝酒,他盯着手机直挠头。这事儿真不怪受众,现在人均每天要看120条广告消息,相当于每分钟都有个推销员在你眼前晃。新闻营销这一个老行当,难道真要跟座机号码一样进博物馆?


第一道送命题:软文和硬广谁会先死?

说实话,去年看到某大厂用AI一天生成5000篇软文时,我也慌得差点报班学电工。但转念想一想,ChatGPT写得再溜,它能编出"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这种爆款吗?现在的真相是:

  • 硬广像相亲时的秃头大叔,上来就亮存款
  • 软文像同学会上吹牛的老王,故事里夹私货
  • 将来赢家:能把广告做成《狂飙》剧情的狠角色

你细品最近出圈的"蜂花捡箱子"事物,明明是品牌卖惨,愣是让网友玩成连续剧。这启示录明摆着:将来软文得学会自己长腿,在社交平台跑出S型曲线。


内容茧房破了怎么办?算法正在偷师居委会大妈

去年帮母婴品牌做投放,发现个鬼故事:投了200篇育儿干货,真实转化居然不如小区宝妈群的闲聊截图。现在的平台算法啊,活像掌握了七大姑八大姨的传播路径:

  • 小红书给新手妈妈推笔记,先检测有没有"婆婆"核心词
  • 抖音判断带货视频火不火,看前3秒有没有拍大腿动作
  • 依靠微信公众平台新玄学:段首空两格比排版插件好使

有个餐饮老板的骚操作——在点评网站虚构"前员工爆料",说自家火锅底料含82种草药。结局被当真了,现在门口天天排大队,卫健委都来取样检测。你看,这届网友就爱把广告当剧本杀玩。


KOC比KOL更香?小心素人变戏精

表妹上个月突然成了"探店达人",仔细看才知道是品牌发的体验卡。现在这行当的套路深得很:

  • 超市宝妈:推婴儿辅食顺带晒老公出轨
  • 外卖小哥:测评电动车续航夹带相亲广告
  • 广场舞阿姨:安利钙片突然跳起《孤勇者》

某服饰品牌更绝,专门找离婚女性拍穿搭视频,标签打#净身出户穿搭指南#。这种带痛点的软植入,转化率比明星代言高3倍不止。但切记要守住底线,上次有个微商编抗癌故事,直接被网友扒到祖宗十八代。


虚拟人抢饭碗?他们可能先成背锅侠

年初某美妆品牌搞了个虚拟偶像,结局直播时说错成分被罚20万。现在虚拟人带货的坑,比李佳琦的直播间还多:

  • 技术坑:口型对不上像演双簧
  • 人设坑:吃货人设却分不清麻婆豆腐和草莓大福
  • 伦理坑:推荐生发液的长发虚拟人,被扒代码里写着"秃头参数"

不过也有玩得溜的,像屈臣氏的AI客服,故意把色号推荐错,引发网友教做人的热潮。这反向营销的套路,真人还真拉不下脸演。


新手入局指南:2025年的软文如何写?

在广告公司开脑暴会时,00后实习生说了句真谛:"你们总想让人记住品牌,不如先让受众记住自己。"整理了几条生存法则:

  1. 说人话:把"尊享体验"换成"跟闺蜜打卡不丢面儿"
  2. 留破绽:刻意放个错误字等网友来纠错
  3. 造梗:学麦当劳把"麦门"变成接头暗号
  4. 玩穿越:给二十年前的自己写商品采用指南

有个现成案例——某脱毛仪品牌,把仿单改成《前任求复合指南》,第三步才提到"记得处理腋下尴尬"。这种山路十八弯的软文,看完竟然想下单。


说点可能被同行拉黑的大实话
在广告圈混了八年,眼看着软文从"犹抱琵琶半遮面"变成"扯开嗓子喊老铁"。要说将来,我觉得得向菜商圈大妈偷师:卖黄瓜的都知道先说"今早刚摘的",再塞根葱给你。软文假若还端着文艺范儿,不如改行写墓志铭。下次写推广前,先把受众当暗恋对象琢磨——怎么撩得TA心痒痒又不说"我爱你",这才算是真功夫。就像我家楼下煎饼摊,十年如一日地多放香菜,现在搬走了整条街都在打听,这可比"百年老店"的招牌实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