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奇不奇怪?同样花5万块投软文,老王的店门口排长队,老李的店连个水花都没溅起来。症结出在哪?说白了,大多数人压根没搞懂怎么检查软文到底有没用!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事儿,保准你看完立马知道该盯哪些核心点。
一、软文发出去就完事了?当然不是!
前两天有个开烘焙店的小妹问我:“姐,我公众号推文阅读量都破万了,咋没人来买蛋糕呢?”这就是典型的只看表面数据。好比你去相亲,光看对方朋友圈点赞数,可以看出这人适不适合过日子吗?(网页2说不能只看点击量)
必须监测的三大理由:
- 避免打水漂:知道哪类软文效果好,下次重点投
- 及时止损:发现苗头不对赶紧调整谋略
- 一劳永逸阅历:三个月的数据比三年直觉更靠谱(网页5提到的延续优化)
举一个真实案例:某母婴品牌发现带“实测”二字的推文,转化率比普通文案高3倍,后来专门开了个实测专栏。
二、该盯哪些数字?重点来了!
新手必记的7个核心指标:
- 点击率:10个人看见有几个人点进去
- 阅读完成率:拉到文章底部才算数(网页4说的页面停留时间)
- 互动率:留言、点赞、转发都需要算
- 加好友/关注:这才算是真感兴趣的
- 打电话咨询:最直接的行动信号
- 成交转化:最终掏钱才算数
- 多次转载:被人自发转发多少次(网页6说的转载几率)
容易误解的数据 | 真实含金量 |
---|---|
阅读量1万+ | 可能只是被推送刷屏 |
点赞200个 | 可能有50个是员工点的 |
转发100次 | 要看是不是目的开销者转的 |
三、具体怎么操作?手把手教化
方法1:善用免费器械
- 依靠微信公众平台后台看网民画像(年纪、地域、性别)
- 百度统计查流量来源(网页4提到的第三方器械)
- 建个Excel表格记录每天数据变动
方法2:设置暗号追踪
比如说在软文里写“到店出示本文立减20元”,这样就能精准统计多少人是出于看了文章来的(网页5说的转化跟踪)
方法3:AB测试对比
同一时间发两版不一样软文:
- A版走温情路线:"十年老匠人的坚持"
- B版搞促销:"今日限定5折"
看哪版咨询量多(网页4提到的比较剖析)
四、常见坑千万别踩!
上周碰到个老板,非说自家软文效果差是出于平台不行。结局一看数据,好家伙!文章80%受众是50+大叔,可他卖的是潮牌卫衣。这就属于典型的目的群体错位(网页3强调要剖析网民画像)
其他容易犯的错:
- 只看当天数据(有些顾客要琢磨三天才下单)
- 忽略长尾效应(三个月后还有人利用旧文找来)
- 没算投入产出比(花了8万赚回10万其实亏了)
五、本人观点时间
干了八年营销,我发现有个误区特别要命——把转化单纯当数字游戏。有次给家装公司做推广,软文带来20个顾客,诚然只成交3单,但这3个顾客后来介绍了11个新顾客。你看,口碑传播才算是隐藏加分项!(网页7说的品牌理念融合)
建议新手构建个“顾客来源档案”,记录每个顾客是怎么找来的。可能你会发现,半年前发的某篇行业剖析文章,现在还在延续带来咨询。这种长线价值才算是最该关注的。
最后说一句掏心窝的话:监测不是让你变成会计,而是当个侦探。要学会从数据里挖故事,比如说突然某天咨询量暴涨,可能是竞争对手涨价了,也有可能是你的某个金句戳中了痛点。维持好奇心,你的软文才会越写越有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