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碰到过这种尴尬?花大价钱找人写文章的平台,结局阅读量还没你朋友圈自拍高。上个月有个做母婴用品的顾客找我吐槽,说他们找代运营公司写了20篇推文,结局后台数据显示63%的受众停留不到15秒。今天咱们就摊开来说说,新闻营销这玩意儿到底该怎么评价效果?


根基症结:新闻营销评价究竟在评什么?

大多数人以为看阅读量就完事了,其实跟炒菜一个道理——光看火候不看食材能行吗?评价体系得包括三个维度:传播广度、转化深度、长期价值

传播广度三件套:

  1. 点击率:就像菜商圈吆喝,100个人路过得有30个停下看才算合格
  2. 转载量:好文章自己会跑,去年某护肤品牌有篇推文被转了800多次,等于白嫖了20万曝光
  3. 平台推荐:能被网站编辑主动推到首页的,相当于拿到官方认证章

场景症结:不一样的平台该怎么量效果?

前两天在科技园碰到个创业团队,把同为马桶刷写一篇软文发在公众号、知乎和头条号,结局数据差出天际:

平台类型平均阅读量转化率长尾效应
依靠微信公众平台1.2万0.8%3个月
知乎专栏58003.7%9个月
今日头条5.3万0.2%1周

(数据综合网页2、4、6)

这里头有个门道:知乎网民更吃专业干货,适合做信任背书;头条适合打知名度但别指望转化。就跟卖衣服似的,地摊货走量,精品店要利润。


核心指标:这5个数据必须盯死

  1. 跳出率:超过60%就得赶紧改内容,说明受众看了开头就想跑
  2. 页面停留时长:美食类软文300字合格线是90秒,低于这一个数菜谱再香也没用
  3. 核心词排名:在百度前3页都找不到的软文,跟没写差不多
  4. 销售转化率:别听那些虚的,最终得看带来多少真金白银
  5. 成本收益率:花1万赚2万算及格,赚5万才算是优秀

有个反常识的发现:转发量高的不一定卖货好,但收藏量高的往往有长尾效应。就像去年那篇《广东妈妈都在用的煲汤秘》,发布半年后还在延续带来咨询。


化解方案:效果不达预期怎么办?

上周帮个餐饮顾客做诊断,发现他们犯了三个典型错误:

  1. 自嗨式写作:把"精选食材"改成"凌晨4点抢来的活虾",点击率立马翻倍
  2. 渠道错配:适合发知乎的深度内容非往抖音塞,纯属对牛弹琴
  3. 跟踪偷懒:没做网民路径剖析,根本不知道受众在哪流失

急救三板斧:

  • 立即做A/B测试:同样的一篇文章准备3个标题5张配图
  • 启动跨平台追踪:用UTM参数标记每个渠道来源
  • 加强即时反馈:在文章里埋"扫码领券"的钩子

长期价值:别被短期数据忽悠

有个做家具的朋友,去年有篇推文刚发布时数据惨淡,结局半年后突然爆单。后来查数据发现是被某家居博主翻牌,带来延续流量。这说明新闻营销得看三个周期

  1. 爆发期(1-7天):吃平台推荐红利
  2. 发酵期(1-3月):靠搜索和多次转载
  3. 长尾期(3月+):拼内容干货程度

有个器械推荐给人们:用5118查核心词排名,每周记录一次,比盲目改稿强十倍。


现在打开你最近发的软文,看一看有没有带具体数字。去年有家店把"火速送达"改成"30分钟必到,超时免单",订单量直接涨了47%。说一句掏心窝的话:好软文得像钩子,既要勾住眼球更要勾住钱包。对了,假若你正在为转化率发愁,试试在文章里加个"前50名半价"的限时提示,保证让数据好看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