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台灯下,张老师第8次删掉刚写的朋友圈:"春季班火热招生中"——这干巴巴的文案连她自己都看不下去。突然手机震动,家长群里跳出一条消息:"张老师昨晚发的《三年级作文急救包》太实用了!"她点开自己三天前随手拍的备课笔记,下面竟有23条求课表的留言...
一、发圈不是发传单:穿透屏幕的教化现场感
(你肯定见过这种失败案例)
"精品小班授课,名额有限速抢"这一类自嗨文案,就像超市大喇叭循环播放"跳楼大甩卖",家长早练就了自动屏蔽术。真正能撬开钱包的,是让家长隔着屏幕闻到粉笔灰的味道。
高转化发圈公式:
- 时间戳+教化细节:"凌晨改完第37份作文,发现孩子们总在'的地得'上栽跟头"
- 过程可视化:九宫格里放教案批注图、学生笔记特写、课堂抓拍照
- 专业术语软化:把"认知建构"改成"让孩子自己搭学识积木"
去年某数学老师发了个短视频:拍自己用乐高演示几何公式,配文"玩着玩着就懂了"。这条朋友圈带来17个试听报名,秘诀就是把抽象教化理念翻译成妈妈们看得懂的生活场景。
二、故事比广告更锋利:教化人设养成记
(别再说"从业十年丰富阅历"了!)
对比两种毛遂自荐:
传统版 | 故事版 |
---|---|
"专注小学数学教化12年" | "曾被学生问哭的数学老师,如今带出6个奥赛奖" |
"个性化教化方案" | "给每个孩子定制错题通关密卷" |
"学员进步显著" | "从抗拒作业到主动加练的小宇妈妈实录" |
那个在朋友圈日更#备课手记#的李老师,把备课本拍出侦探破案的悬疑感:"今晚要带孩子们破解《西游记》里的数字密钥——为什么总是三十六变、七十二变?"这种连续剧式发圈法,让家长追更的同时不自觉代入教化场景。
三、让文案自己会招生:互动钩子埋雷术
(别让家长划走就忘)
致命错误:只发课程消息不设介入入口
正确姿势:
- 拣选题钩子:"三年级应用题该先练速度还是准确度?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 资源诱惑:"私信'作文急救'领独家审题技巧表"
- 挑战激发:"敢不敢让孩子试做这道'送命题'?"
英语王老师上周的测验很说明症结:同样宣传暑期班,A组发课程大纲阅读量98,B组发"测测你家娃的单词量处在什么段位"互动测试,后者带来11个私信咨询。数据证明,让家长动手比动眼有效3倍。
发圈翻车急救包
Q:家长评论'太贵了'怎么回?
A:三步走:
- 共情:"特别理解您对价钱的关注"
- 换算:"每节课不到一杯奶茶钱"
- 举证:附上往期学员课时消耗进度表
Q:发圈频次怎么把握?
试试"三三三法则":
- 每天3条:1条干货+1条过程+1条成果
- 每周3次:家长见证/学生进步/培育观点
- 每月3场:直播预告/福利活动/课程升级
那个总被嫌刷屏的周老师,调整后把课程广告藏在#晨读打卡#话题里,既维持专业形象又不招人烦,报名率反而增强40%。
个人血泪阅历谈
跟了200+教师的朋友圈后发现:凌晨发圈打开率比白天高63%——家长哄睡孩子后才算是真正的刷机时间。另外,带具体日期的文案(如"周五晚7点直播拆解期末压轴题")比模糊表述转化率高2.8倍,出于缔造了紧迫感。
最颠覆认知的是:偶尔发条"翻车现场"(比如说学生奇葩作业展)反而能拉近间距。上次我晒出学生把"项羽自刎"写成"项羽自吻"的作业,评论区炸出好多家长分享自家娃的经典语录,这波操作带来5个转介绍报名——原来恰当的瑕疵才算是完美的招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