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尴尬?精心准备的课程邀请函发出去200封,打开率还不到快递柜取件通知的十分之一。更扎心的是,十分困难有个回复,点开发现是问「能不能帮忙砍一刀」。这事儿不怪你,去年某在线培育平台的内部数据显示,92%的课程邀约文案都栽在同一个坑里——把招生简章当邀请函写。
▎邀约不是仿单
杭州某编程训练营的商圈总监老陈跟我吐槽,他们最早发的课程邀约长得像商品仿单。后来改成「给三十岁还想学Python的人开的后门」,转化率直接翻三倍。秘诀就藏在两个细节:时间焦虑和身份认同。比如说给宝妈群体发邀约,写「宝宝午睡时的2小时价值980元」就比「体系化教化」管用得多。
现在试试这一个公式:
【具体时间点】+【反常识数据】+【场景化痛点】
比如说「每晚9点哄睡孩子后,73%的妈妈在刷短视频中虚度光阴——不如用23天打造能接私单的PS技能」
▎别让专业术语成为防盗门
上海某MBA项目吃过血亏,最初邀约文案里塞满「赋能」、「迭代」、「底层条理」这些词,结局咨询电话少得可怜。后来改成「让楼下奶茶店老板娘都听得懂的商战课」,报名人数爆满到要加开周末班。记住,菜商圈词汇比学术用语更具有穿透力——「让工资条多两个零」永远比「增强财务规划本事」诱人。
有个野路子值得借鉴:深圳某插画课把邀约文案写成退费声明
「警告:报名本课程可能致使接私单接到手软,请保证手机内存足够保存甲方文件」
这种反向操作让他们的课程邀约转发率冲到行业前三。
▎时间设定比课程时长更为重要
成都某健身教练的惨痛教训值得记笔记:最初给学员发「随时可约课」的邀请,约课率不到15%。改成「晨跑前30分钟专属塑形时段」后,早上6点的课反而最先约满。心理学上这叫承诺一致性原则,具体到分钟的时间设定会让人产生履约责任感。
现在看组对比数据:
- 笼统时间邀约:平均打开率11%,转化率2.3%
- 精确时段邀约:打开率飙升到39%,转化率8.7%
北京某钢琴教室更绝,给不一样年龄段学员发不一样时段的邀约:
「给赖床大学生的早鸟偷时间计划——7:30-8:00特训」
「给职场妈妈的午间逃生通道——12:45-13:15速成」
▎遗忘曲线是你的助攻神器
广州某演讲培训机构的骚操作惊呆同行:他们给潜在学员连发五封不一样颜色的邀约邮件,时间卡在记忆遗忘曲线的临界点。第一封红色邮件写「你上次汇报时手抖被看见了吗」,三天后发蓝色邮件追「手抖的代价=半年没涨薪」,第七天再补黑色邮件「下个汇报日是3月14日」。这套组合拳让课程溢价38%还有人抢着报。
更狠的是重庆某考研机构,把邀约做成了连续剧:
第一周:「图书馆那个总坐你对面的人开始二轮复习了」
第二周:「他昨天模考比你高23分」
第三周:「你要不要提前看他的冲刺笔记?」
据说这套文案气得学员边骂边刷卡报名。
▎线下场景线上化才算是王炸
郑州某书法班去年做对了件事——把邀约场景从朋友圈搬到了外卖平台。他们在粥店订单里塞小卡片:「泼墨比泼外卖更具有成就感,明早六点毛笔和豆浆一起送达」。这种跨维打击让试听率冲到89%,连周边粥店都多了三成订单。
苏州美甲店的跨界操作更绝:给做完水晶甲的客人推送
「刚做的美甲舍不得敲键盘?来学语音速记课吧」
配套的指甲保护套装成了最佳课程赠品,这脑洞不服不行。
小编观点:上个月在朝阳区咖啡馆听见两个策划吵架,穿格子衫的小伙坚持要在邀约里加课程大纲,戴渔夫帽的姑娘直接把文案改成「上次相亲冷场是不是出于没话题?这里还有82个谈资」。结局当然是姑娘赢了,听说那期课程招到好几个婚恋网站的红娘来偷师。记住,让人想截屏转发的邀约才算是好的文案,能引发「这说的不就是我」的共鸣才算入门。下次写邀约前,先把课程亮点翻译成地铁里偷听到的对话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