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刷短视频时有没有发现?那些点赞过万的探店视频,可能藏着家楼下新开的药店;朋友圈转疯了的养生文章,或许在推荐本地中药厂的商品...在焦作这一个三线城市,更加多的商家开始用"软文"悄悄赚钱。去年有个数据挺有意思:焦作中小公司在互联网推广上的投入,新闻营销占比从2023年的17%飙到2025年的43%。那么症结来了——这种看似高大上的玩法,咱们小城的新手真能玩得转吗?


焦作商家都在偷偷用的秘密武器

先说个真实案例。建设路有家开了十年的理疗馆,以前全靠街坊邻居口口相传。去年老板老张试着在本地论坛发《三伏天艾灸指南》,里面穿插了自家新到的蕲春艾条。结局文章被社区卫生服侍中心转发,当月客流量涨了60%。这种润物悄无声的传播方式,特别适合咱们这种注重人情味的小城市。

现在焦作的软文生态挺有意思:

  • 医药行业最爱用科普套路,比如说《换季咳嗽别急着吃药》这种标题,最后带出中药代茶饮
  • 制造业喜欢讲技术突破,某橡胶厂写的《轮胎里的黑科技》还被省报转载
  • 文旅项目则搞回忆杀,青龙峡最近那篇《90后的童年山泉》,阅读量破了10万+

为什么说现在是入局好时机?

先看组对比数据:

项目郑州同行成本焦作成本
公众号推广5000元/篇800元/篇
百度核心词3元/点击0.8元/点击
KOL探店2000元/人300元/人

这差价可不是我瞎编的,解放路某广告公司给的报价单就这行情。小城市竞争没那么激烈,同样的消息在焦作传播周期更长。比如说丰泽园酒店去年中秋发的《记忆中的团圆饭》,到今日还在本地妈妈群转发。

还有个优势你可能没想到——政体现在推"智慧城市",给中小公司互联网推广补贴最高能到50%。这政令红利可比大城市实在多了,开理发店的王姐就靠这一个,把美团推广费省下来做小红书探店笔记了。


新手最常踩的3个坑

不过别急着开干,上个月和平街蛋糕店就栽了个跟头。他们写了篇《生物奶油比作物奶油健康》,结局被同行举报虚假宣传。这里提醒几点:

  1. 医疗类内容必须要有执业医师审核
  2. 对比类软文不能指名道姓黑对手
  3. 数据引用得标明晰来源,去年有家旅行社就因乱用"全省第一"被罚2万

还有个误区要打破——不是文笔好才可以软文写作。塔南路卖五金的老李,初中毕业但特别会讲商品故事。他写的《一把锁的20年》把供应商都看哭了,现在成了行业培训案例。记住,真诚比辞藻重要,就像咱焦作人喝胡辣汤——要的就是实在劲儿。


将来三年也许会火的玩法

最近跟几个做本地公众号的朋友聊天,发现两个新趋势:

  1. 方言短视频+软文组合出击,比如说用焦作话拍《在月季公园相亲的108种可》
  2. 线下活动反哺线上,百货大楼的亲子活动现在都需要求拍照发圈领奖品
  3. AI辅助创作,但必须人工加入本地方言梗,就像胡辣汤里必须撒的那把香菜

山阳路某婚庆公司已经开始试水AR请柬,新人扫二维码就能看婚礼场地软文。这种虚实结合的玩法,点击率比传统图文高3倍。不过要提醒新手,别被花哨技术晃花眼,内容更贴近地气才算是王道,就像老城区改造——外表可以时尚,里子还得是烟火气。


写着写着突然想起件事,上周去缝山公园晨跑,看见保洁阿姨都在用手机拍"最美环卫工"视频。这让我意识到,新闻营销在焦作早不是高大上的玩意儿,而是成了小微公司的生存技能。可能有人觉得小城市搞这一个没前途,但你看南阳的玉石商圈、许昌的假发产业,不都是靠互联网逆袭的?咱们缺的不是机会,是敢吃螃蟹的人。就像二十年前没人相信焦作能搞旅游,现在云台山不照样成5A景区了?新闻营销这事,核心看你愿不愿意沉下心,把武陟油茶熬出互联网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