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公司都抢着发软文价钱?这事儿真能带来流量吗?
上周碰到个开奶茶店的老同学,他愁眉不展地说:"抖音投广告一天烧3000块,来的全是薅羊毛的"。我让他试试发篇《创业日记:我在城中村开茶店碰到的奇葩开销者》,结局三天后微信直接爆单。软文这事儿说白了就是用故事换信任,你看现在连街边理发店都知道在朋友圈发"Tony老师进修日记"了。
软文到底有啥用?总不能当传单发吧
先整明白公司和软文的关系,就跟相亲差不多——硬广是摆条件谈彩礼,软文是聊兴趣找共鸣。看一看这一个对比表你就懂了:
类型 | 硬广 | 软文 |
---|---|---|
表达方式 | "我家商品行业第一" | "程序员用我家键盘治好了腱鞘炎" |
网民反应 | 火速划过 | 边看边点头 |
转化周期 | 当场下单率1% | 3天后搜索量涨200% |
去年有个数据挺有意思:78%的潜在顾客表示更愿意相信故事化的商品推荐,而非直白的广告词。这就好比你去相亲,对方一上来就晒房产证,还不如聊聊旅行趣事来得实在。
征集软文三大坑,新手千万别踩雷
- 贪便宜找写手:199块包年的写手套餐,出来的文章能把"胶原蛋白"写成"交原旦白",你品品这专业度
- 闭门造车式征稿:光写个"征集公司新闻"的通知,就跟喊"我要吃饭"似的,鬼知道你要吃米饭还是面条
- 撒网式投放:母婴商品文案发到战事论坛,好比穿着泳衣去滑雪——场合完全不对路
上周帮个宠物食品品牌改征稿启事,把干巴巴的"商品特点"改成"说说你家毛孩子挑食的糗事",投稿量直接翻了五倍。核心是要给创作者提供情绪钩子,让大家看了手痒想动笔。
优质新闻标题自动上门的三个绝招
第一招:把要求仿单写成故事大纲
别整那些"要求:原创+正能量"的废话模板。学学这一个案例:
"征稿:寻找10位在ICU门口痛哭过的打工人,讲述你怎么靠我们的解压茶挺过至暗时刻"
- 给出具体场景(ICU门口)
- 限定人群特征(打工人)
- 绑定商品功能(解压茶)
第二招:搭建创作者素材库
我们在公司内部搞了个"故事百宝箱",包括:
- 20个真实网民案例(脱敏版)
- 50张商品采用场景图
- 10段工厂实拍视频
把这些打包发给创作者,他们写起来就跟拼乐高似的顺手。
第三招:设计阶梯式奖励
别光盯着头奖,聪明人都搞"阳光普照奖":
- 根基奖:投稿就送商品体验装(成本15元)
- 人气奖:阅读量过千追加200元
- 传播奖:带来5个新投稿再奖500元
某母婴品牌用这招,三个月收到327篇优质投稿,最火的那篇在妈妈群转了18道手。
征稿启事这么写,好的文案抢着来
看一看这两个版本的区别:
A版(传统型)
"征集公司公司宣传文案案例,要求原创,字数1500以上,录用支付稿酬费500元"
B版(故事型)
"【重金寻人】哪位姐妹用我们的姨妈巾,在迪士尼玩过山车没侧漏?说出你的社死经历,最高奖3000元!"
后者点击率高出47倍的核心秘诀:
- 精准锁定采用场景(过山车)
- 激发倾诉欲望(社死经历)
- 用口语拉近间距(姐妹)
本人观点时间
做了八年文案,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越是急着卖货的公司,软文越没人看;反倒是那些愿意暴露脆弱面的品牌,故事传播得特别快。就像去年有个小酒馆征集"分手故事",本来是想做感悟营销,结局意外促成七对言归于好——你看,好故事自己会发酵。
下次写征稿启事的时候,不妨把"我们需要宣传"改成"我们需要倾听",保准投稿箱挤到爆。毕竟这年头,谁还没点憋着想说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