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的公司推广做得风生水起,有的却像石沉大海?
"难道推广就是市场部那几个人的事?"去年给东莞某五金厂做咨询时,老板这句灵魂质问让我记到今日。你懂的,现在刷个朋友圈都能看见同行在晒顾客好评,可自家员工的朋友圈却干净得像刚注册的小号。这事儿,某一种程度上就跟打麻将一个道理——不能总指望别人给你喂牌,得自己会摸牌啊。
破除迷思:员工推广≠朋友圈转发机器
"让员工每天转发三条推文就行?"这种认知偏差,恰恰是很多公司翻车的起点。记得某卫浴品牌强制转发考核,结果30%员工设置了"仅领导可见"。学界共识早就指出,强扭的瓜不甜,但种瓜得瓜的方法要对。
这里还有个反常识的真相:员工自发推广的转化率,是硬性考核的2.8倍。就像杜克大学的阿龙·迪宁教授,人家在Medium写创业管理文章,愣是带火了学校的创新项目,这种自来水效应可比砸钱投广告实在多了。
(分割线)
激活员工的三大底层逻辑
-
利益绑定:看得见的胡萝卜
某机械厂搞的"线索兑换积分"制度就挺绝——员工带来的每条有效咨询,能兑换午休延长券或年假抵扣券。实施三个月,官网咨询量暴涨210%,比请网红带货还划算。 -
能力养成:给鱼不如教钓鱼
千万别以为员工天生会写推广文案。某童装品牌的妙招是:每月请短视频达人来开"5分钟爆款脚本" workshop。现在他们的车间大姐都能用方言拍商品段子,有个视频还冲上了同城热榜。 -
情感共鸣:把公司的事变成自家的事
实践中发现,让研发参与网民访谈的公司,员工自发创作技术解析视频的概率提高76%。这就像谈恋爱,得先让人了解对象的好,才可以心甘情愿当自来水。
(分割线)
五个落地实操指南(附避坑手册)
① 培训要"上道"别"上课"
千万别搞成照本宣科的教学。某食品厂的做法值得借鉴:把抖音运营课拆解成"黄金3秒开场""神转折脚本"等实战模块,每个知识点配真实案例。结业作业直接是带话题标签的推广视频,点赞过百还能兑换奖金。
避坑重点:
- 拒绝PPT念经,要场景化教学
- 考核指标别设播放量,改设完播率
- 允许用方言/个性化表达
② 素材库要像零食架随取随用
我们团队给某模具公司搭建的"弹药库"就很有意思:
- 商品三维动图(可直接下载)
- 顾客证言短视频(按场景分类)
- 沙雕表情包(植入商品卖点)
员工推广积极性直接翻倍,因为不用自己费劲找素材了。
③ 激励机制得玩出花样
某印刷厂搞的"推广段位制"堪称教科书:
青铜:转发基础物料(奖咖啡券)
白银:原创图文笔记(奖年假)
王者:爆款视频(参与分红)
结果三个月冒出6个万粉账号,有个小哥的印刷工艺解说视频还被行业协会转载。
④ 容错机制比考核更为重要
刚开始做员工推广,最怕"一稿不过就封杀"。某灯具厂设立"创意试验田"——允许用小号试水,数据好的再转正。这种保护壳机制,让他们的车间主任都成了本地网红,带货量顶半个销售团队。
⑤ 把冷启动变成集体游戏
某机械厂的"推广解锁地图"超有意思:
- 集齐10个点赞解锁下午茶
- 达成1000播放量解锁弹性下班
- 引爆同城热搜直接团建三亚游
这种游戏化设计,让推广成了部门间的竞技赛事。
(分割线)
常见问题急救包
Q:员工说没时间搞推广咋整?
A:某模具厂的做法绝了——允许用推广成果抵扣KPI,例如爆款视频=完成20%营业额。结果销售部抢着学短视频剪辑,毕竟这可比喝酒应酬轻松多了。
Q: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品牌?
A:建立"内容安全带"机制:
- 敏感词自动过滤系统
- 每月最佳案例分享会
- 设立"内容美容师"岗位专做优化
某卫浴品牌靠这三招,把员工创作的优质内容占比从23%提高到68%。
搞了这么多案例,笔者依旧是那一句话:员工推广这事儿,七分在机制,三分在人性。就像养多肉,天天浇水反而烂根,掌握好光照和通风,自然爆盆给你看。那些总抱怨员工不积极的公司负责人,该换一个思路想一想——或许不是员工不给力,而是你的游戏规则该升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