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信息报送舆情

舆情信息报送对象的选择是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舆情信息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决策服务、为领导服务。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其服务对象包括上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同级党委和政府。例如,某市委宣传部舆情信息工作部门的服务对象为省和中央及本市市委和政府。对上服务和同级服务同等重要,不可偏颇。在舆情信息工作中,要兼顾两个服务,即选择好舆情信息报送对象。首先,要研究舆情的区域特征。舆情以一定的空间和区域为载体,其影响力随空间、区域的大小不同。因此,舆情可分为区域性舆情和全局性舆情两大类。区域性舆情发生在特定地区,对舆情发生地局部有直接影响。而全局性舆情则具有普遍意义,对国家最高决策层有直接影响。两种舆情的区分在于影响范围和影响力。上报上级的舆情应以全局性舆情为主,报送同级党委的舆情应以区域性舆情为主。

其次,要把握舆情报送的范围。在报送同一级党委的舆情信息时,还需考虑报送范围。例如,不同舆情刊物如《专报》、《要报》、《摘报》、《清样》等,报送的部门和领导不同。在市、县(区)同级服务上,需明确上报市委书记、市长、常委、副市长、人大、政协的具体舆情范围。合理确定舆情信息报送范围对于充分发挥舆情信息的功能、提高其影响力、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至关重要。这是做好舆情信息工作必须考虑的问题。

此外,要注重舆情信息报送的程序。舆情信息工作具有高度的政治性、政策性和保密性,因此需要严格遵循程序。舆情信息报送一般需要经过相关领导的审核和签发。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之一是领导工作繁忙、会议频繁,有时舆情信息的时效性要求紧迫,等到领导审阅后,时效性可能已丧失。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两个:一是授权问题;二是稳妥原则。对于上报上级的舆情,若不涉及本地区负面信息,可授权具体负责舆情信息工作的人员自行把握及时上报。对于报送同级党委和政府的舆情信息,通常为确保安全,由主管舆情信息工作的领导把关更为合适。如果分管领导不在,可让其他领导或常委部长过目。总之,舆情信息报送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各地情况各异,难以一概而论。然而,程序应服务于结果,只要对舆情信息工作有利,采用何种程序并不重要。

扩展资料

从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上讲,舆情本身是民意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民意的一种综合反映。但是,从现代舆情理论的严格意义上讲,舆情本身并不是对民意规律的简单概括,而是对“民意及其作用于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规律”的一种描述。一般来说,所谓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或简述为,舆情是舆情因变事项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民众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网络舆情要如何报送呢

舆情信息上报工作解决方案

一、舆情信息上报内容

内容需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定制,通常包括重大突发企业事件、竞争对手恶意诽谤舆情、媒体对企业的正负面报道、网民对企业的正负面评论、行业政策动态等。

二、舆情信息上报要求

1、需保证上报的舆情信息时效性,迅速跟进舆情变化,提高快速响应能力,确保“第一时间”上报,避免重大宣传舆情信息的遗漏、延误、隐瞒、谎报。

2、上报的舆情信息应注重质量,聚焦有代表性、典型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坚持真实反映情况,具体表现为动态类舆情简洁明了,分析类舆情深入剖析形势、原因,调研类舆情需有实际问题和解决策略。

3、上报数量需适中,过少的舆情信息难以进行对比分析,缺乏参考性,具体数量应根据领导指示确定,同时,对重要情况需立即上报。

三、舆情信息上报流程

1、从海量网络信息中筛选、整理与企业相关的舆情信息。

2、依据舆情的严重等级(轻度舆情、中度舆情、重大舆情、特重大舆情)决定上报时间。

3、向领导或接收对象进行汇报。

四、舆情信息上报工具

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人工上报方式已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借助专业大数据舆情监测工具,如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实现7*24小时实时监测分析,自动识别重点信息,进行舆情综合分析,并生成图表、简报,支持短信、邮件、客户端、微信等多种自动化上报方式,报送延迟最快可达30秒内,免费申请试用入口。

相关推荐:人工舆情监测的不足及弥补策略

舆情信息一般都报送什么内容

舆情信息报送内容涉及多种类型,以确保全面且及时地反映公众关注点与社会动态。

首先,事件型舆情涵盖发生在本地社会范围内、受到公众高度关注的各类事件。这些事件通过媒体和社交媒体传播,引发广泛讨论。具体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发生时间、地点、原因及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其次,人物型舆情聚焦于本地社会中公众人物,如影视明星、企业家和政府官员等。此类舆情关注人物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变化及影响力,涉及人物形象、公众对其的看法以及对社会的潜在影响。报道应包括人物姓名、其形象变化的原因、对公众情绪的影响等。

危机型舆情则针对本地社会中发生的突发事件、重大事故等,这些事件引起公众极大关注。此类舆情紧迫,要求快速、准确地反映政府应对措施、公众反应以及事件的发展情况。

针对以上不同类型的舆情,报送内容通常应包括:

(1)事件或话题的名称;

(2)事件或人物的具体信息,如发生时间、地点、原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3)对人物形象、事件原因的深入分析,以及事件对社会的潜在影响,为公众提供全面且深入的了解。

通过细致的舆情信息报送,不仅能够及时回应公众关切,还能够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共同应对社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