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投稿经历
虽然只是普通的文学爱好者,但也有过一些投稿的经历,说起来倒是意外之喜颇多。
我在2007年8月来泉州工作的前一段时间里,没有上课。看到《泉州晚报》上刊登了有关“茶人茶事”的征文,于是就在电脑上敲敲打打,把我喝茶的一点感受写出来,题目为《茶淡情悠》。写这篇文章有模仿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痕迹。投稿后,根本没抱什么希望,没想到有一天接到一个电话,告诉我在《泉州晚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问我具体地址方便寄稿费。当时我不知道收到稿费时的文章已经发表两三个月了。翻了前一两周的报纸没看到,心就慢下了。只是一时起兴而为的作品,不想第一次投稿就中了。意外之喜啊。之后没再写过。
直到今年清明前后,疫情期间实在无聊,又看了一本网络小说,谈到家庭风水中关于文气方面的内容,于是起了写点回忆散文的心思。刚开始没想投稿,只在网络平台上发布。后来,在同事的鼓励下,也投了稿。
这次投向《福建日报》。因为我看到安溪作协副主席吴奋勇先生6月23日在《福建日报》上发表写端午节的诗歌,我突然想高考要到了,又是7月7日,回想自己高考的情况,就突击写《那年七月,父亲陪我高考》。这篇文章6月24日投稿,我关注到7月8日没刊发,就认为高考结束,不可能刊发了。没想到刊发在7月14日。直到10月11日才意外发现,一瞬间真的有中彩票的喜悦。真没想到,第一次投省报就投中了。
之前,还没发现7月14日《福建日报》发表了自己的文章。误信别人说的——发表文章要靠关系,所以投稿欲望很弱。第三次投稿是小儿在8月28日《泉州晚报》上发表《先手》之后,于9月4日投稿《那些桂花飘香的日子》,没想到在9月9日就发表。看来,只要作品还行,发表是不需要关系也不需要名气的。
接下来又陆续投了几篇,《泉州晚报》又于10月18日发表了《山上蔓哆尼》。现在,我坚信发表作品是靠文章的质量,这更加坚定我写一些文字的决心。往前走,继续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
有人说检查自己写作是否有进步,最佳的方法就是投稿,看有没有报刊杂志想采用。甚至有人说,你在网络写了十万字的文字水平,可能比不上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但量变会引发质变的,有写作爱好的同志还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投稿过程中你都经历过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
有一次投稿被录用,稿费承诺在半个月内发放,结果快一个月了还没发。我催到第三次的时候有些心急,结果对方编辑仿佛受了多大委屈一样冲我发火,说她一个编辑不能总盯着财务吧。我当时很气愤了,但愤怒解决不了问题,于是我深呼吸一下,选择摆事实讲道理耐心和对方分析逻辑,最后结果果然是好的,对方态度也转变了,稿费也很快到手了。这件事让我印象深刻就是因为真切的感受到对待事情不同的处理方式真的会有不同的结果。
自己的经历***公众号投稿的那些事儿
记得刚开始接触写作,是自己有轻度抑郁的那年。不知道如何诉说,也不知道怎么排解。那时候看到一句话:“如果声音听不到,那就写下来。”
随后,我将自己的心事儿全都写下来,看着指尖疯狂地敲打着键盘,屏幕上出现的一句句话,自己似乎有了排泄口,心情便不那么沉重了,这是我自我治愈的方式。
后来慢慢地,就爱上了写文章,写故事,刚开始接触公众号,从公众号上进行投稿,结果惨败,因为真的是想些什么就写什么,根本没有什么套路。但是公众号需要的文章不光要有可读性、故事性,还要有一些金句。
投了不下7、8家,拒绝的理由几乎都一样:不符合公众号的风格。因为她们都不想打击别人。
不过也有的确实是不符合公众号基调,人家收古言,你偏偏发一个现代。答案可想而知。所以想要投稿公众号,首先看一下征稿函要求,看看几篇过稿文章,不然自己独自写,99%会铩羽而归。
一开始,我写了好几篇,精心的排版,琢磨句子,有时候一天都坐在同一个地方,但并不意味有结果,后来慢慢失去了信心。随即停了一阵子。
后来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全抖音,全网都在说“罗志祥劈腿事件”,索性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那次我就投了一家,没想到不到5分钟,微信有好友加我。上面的验证信息写着公众号的名字,我超开心。我的稿被收了,稿费—5元,但不重要,我写的东西被认可了。
你们发没发现,得到别人的认可比自己的认可还重要。稿子被收了,开心。被拒了,很颓,就觉得自己写的东西是垃圾。
其实不是的,我有过一篇稿子投了好几家,都是被拒。有提过建议的,但是我没有改,因为我认为我的故事就是这样的,多一句,少一句,我都不觉得连贯完整。后来我不死心继续投,这个稿子被两个人相中了(我这可不是一稿多投,而是投了一家,杳无音讯,以为拒了,就投了另一家)
努力是会上瘾的,尤其是得到了甜头的努力会更加上瘾,陆续我稿费也在涨,不同的公众号有不同的稿费。但建议还是投稿小的的公众号,因为那些大号都有专业的写作团队,除非你写的很好……很好……,稿费越多,过稿难度越大,不是没有道理的。
最后的最后,如果真的喜欢,就坚持自己喜欢的。
那天我也曾经问过自己:我所坚持的值得我坚持吗?
我的答案: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