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始】

吐槽大会许知远:文化人的降维打击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整天聊黑格尔、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跑去《吐槽大会》那种地方,会是什么效果?是大型翻车现场,还是……降维打击?

说实话,我当时也是抱着看笑话的心态去的。心想,许知远哎,那个总是皱着眉头、看不上大众娱乐的作家,他去吐槽?别到时候段子都说不利索,场面得多尴尬啊。但结果呢?好家伙,他那段表演,直接封神了,到现在还被好多人拿出来反复看。

这期节目,根本就不是什么简单的明星互怼,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化解构实验。许知远用他那种独特的、带着点知识分子傲慢又精准的幽默,把节目格调硬生生拔高了好几个档次。


许知远是谁?他去干嘛?

先得搞清楚,许知远到底是个什么人。简单来说,他是作家,是书店老板,也是那个总在追问“这个时代的精神困境”的公共知识分子。他的形象,几乎就是“严肃”、“深沉”的代名词,跟“好笑”、“综艺”八竿子打不着。

所以,他出现在以毒舌、八卦、娱乐至上的《吐槽大会》,本身就极具反差和戏剧性。这就像一个米其林三星大厨突然跑去路边摊炒粉,你不知道他是来砸场子的,还是来体验生活的。

自问自答核心问题:他为什么去?是为了赚钱?还是真的想“下沉”看看? 答案可能没那么功利。我猜,以他的性格,更多是出于一种知识分子的好奇和观察欲。他想亲自下场,看看这个时代的流行文化究竟是如何运作的,或者说,他想去“吐槽”一下“吐槽”本身。这是一种带着疏离感的参与。


那场封神级别的吐槽,牛在哪?

他的稿子,绝对是有高人指点,但又深深打上了他个人的思想烙印。那不是普通的吐槽,而是一套逻辑严密的文化批判,包裹着笑话的外衣。

  • 高级的幽默,需要知识储备。 比如他吐槽张大大:“张大-大,小说-说,我发现这个名字的奥秘了,大数据时代的浓缩与压抑。” 这哪是吐槽啊,这简直是社会学论文的标题!
  • 连环call back,形成逻辑闭环。 最经典的就是那句:“在我的认知里,雪国就是川端康成的小说。” 然后把这个梗和李雪琴、王建国联系起来,最后升华到“CP跟期货差不多,是一种没有兑现的爱情”,这思维跳跃的,又离谱又合理。
  • 保持人设,甚至强化人设。 他全程没有刻意去扮演一个“综艺人”,还是那个微微昂着头,有点睥睨众生的许知远。但他的吐槽,因为这种姿态,反而显得杀伤力十足,因为你觉得他是真的这么想的。

他吐槽别人,不像是在泄愤,更像是在进行一种样本分析。这种居高临下的视角,反而制造了最奇妙的喜剧效果。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写法具体是哪个编剧的手笔,我倒是不太确定,但这融合做得是真漂亮。


知识分子的下沉,是妥协还是征服?

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许知远上《吐槽大会》,很多人一开始觉得是文化向流量低头,是知识分子的“堕落”。

但看完他的表现,风评完全逆转。大家发现,这不是下沉,这简直是空投。他不是来迎合大众娱乐的,他是用一套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对大众娱乐进行了一次“祛魅”。他展示了,幽默不一定非得是低俗的、八卦的,它可以是智慧的、有逻辑的、甚至是有哲学意味的。

他成功地把自己的文化符号,植入了这档最大众的综艺节目里。这或许暗示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并非完全隔绝,存在一种高级的沟通方式。当然,这种方式是不是具有普遍性,还能不能复制,这就很难说了。


为什么我们能共鸣?因为我们渴望“高级”

为什么这段表演能火出圈?甚至让很多原本不认识他的人也拍案叫绝?

我想,是因为观众在无尽的娱乐泡沫里,也感到了一丝疲惫。当我们看腻了明星绯闻和网络梗的堆砌时,突然来了这么一段需要动一下脑子、有点知识门槛才能会心一笑的表演,会有一种被尊重、被提升的感觉

  • 优越感: “我看懂了,我get到了他的点,我和许知远站在了一起。”
  • 新鲜感: 原来吐槽还能这么玩,耳目一新。
  • 认同感: 对那种虚假的、吵闹的综艺氛围,他用一种冷静的方式戳破了它,帮我们说出了心里那种“这有点无聊”的感觉。

最后的思考:一场双赢的冒险

对《吐槽大会》来说,许知远的到来,是一次成功的破圈尝试,赋予了节目前所未有的深度和话题性,洗刷了一下“只有低俗”的标签。

对许知远而言,这更是一场胜利。他成功地将自己的思想武器,带到了最广阔的战场,并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他没有被娱乐化,反而娱乐了一把“娱乐”。他向所有人证明了,智慧和趣味,可以并存。

所以,这哪是吐槽啊,这分明是一次文化人的精准降维打击,漂亮极了。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