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谈成都49中事件
成都49中事件经过五天时间后,落下帷幕。事件虽然简单,但背后的问题却值得深思。事件起源于死者家属的一条微博,微博中控诉了丧子之母遭遇黑幕的凄惨经历,信息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塑造出了一名遵纪守法的丧子之母形象。舆情随之兴起,期间不断反转。关键在于,舆情是如何兴起的,以及为何能迅速炸开。
舆情的兴起,源于家属微博的精准煽动手法,家属身份的真实可信,以及事件描述的客观真实性。这种严谨的煽动手法,使得舆情基础稳固。然而,舆情为何能炸开,主要在于区政府发布的公告。公告虽无明显问题,但内容与舆论关注点存在脱节。舆论关注的是事件细节、是否存在黑幕、传言真假以及家属诉求是否得到满足。公告未能针对性回应这些关键点,导致了舆情的瞬间爆发。当家属发出质疑,舆情难以平息,最终政府被迫公布所有监控细节,但已造成家属被反噬、孩子被鞭尸、政府失信的局面。
在这起事件中,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受害者。起舆情是正常现象,是人民群众正面表现,不应因为舆情的错误而贬低全体人民群众。群众路线要求引导人民群众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在于政府是否具备良好的舆情敏感度,能否有效沟通和管理舆论。在成都49中事件中,区政府在舆情应对上存在不足,未能及时解答人民群众疑惑,导致家属微博的直接反驳,最终舆情难以控制。
信息不对等是造成关注差的关键因素。政府掌握大量案情细节,而人民群众仅能接触到家属微博的信息,两者信息源差异导致舆论爆炸。这一教训值得各行各业学习和借鉴。反思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需要警惕舆情二次发酵的可能性,防止政府错误导致的舆论引导问题。政府有错时,不能将责任推给人民,也不能忽视人民的合理诉求。
人民群众在此事件中是无辜的,他们关心真相,希望通过关注帮助家属。造谣闹事的人才是罪人,应受到谴责。在舆论引导方面,应将矛头指向真正的舆论引导者,而不是无辜的人民群众。
当初撰写这篇文章时,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在服务岗位中让被服务者理解服务工作,关注焦点在于分析政府应对不足。如今看来,文章中关于舆论引导的观点,更适用于当前舆论缺乏有效引导的局面。或许,重新思考舆论的定义和作用,将有助于更好地引导舆论,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49中事件反思|沈逸:流量汹汹,真相如何与舆情赛跑
一场意外的悲剧,引发了一场线上线下的激烈互动。在这个事件中,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信息高速涌流的战场,使得民众成为了可以被动员起来的海洋。人们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通过了解真相,预防未来的悲剧发生。情绪在叙事中被引导,信息的有效供给成为了关键。在事件的最初阶段,家长、学校、政府部门等信息主体在72小时内发布了主要信息,引发了网络空间的讨论与解读。随着信息的传播,各种行为体对信息进行了加工与解读,这种加工可能会基于正义感、流量吸引或其他目的。在信息碎片化的过程中,每一条信息都会留下痕迹,这为后续的复盘提供了依据。同时,事件中出现了一定的组织化行为,不同力量在其中汇聚,形成了对事件的广泛关注。然而,事件背后,存在着复杂性,既有积极的因素,如民众对真相的追求,也有潜在的负面因素,如不怀好意的力量的介入。面对这种情况,关键在于正确地争取时间,以确保线下流程与线上舆论的良性互动。媒体与网民需在信息解读中发挥建设性作用,避免对信息的误解引发的愤怒情绪,同时主动帮助澄清事实,为线下调查争取更多时间。最终,事件的真相得以全面揭示,包括监控录像、时间线、现场勘察细节等,以及如何避免二次伤害的措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在追求真相与避免二次伤害之间找到平衡,媒体需承担社会责任,理解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下可能失去部分流量的代价。网络空间治理不再是简单的舆情维稳,而是需要从线上、线下闭环式综合互动治理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新闻媒体与活跃网民应致力于弥合分歧,促进社会体系的完善,而非撕裂社会。同时,需警惕内外部势力的干扰,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民众的生活不应成为攻击的目标。面对挑战,所有愿意为建设富强、美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付出努力的中国人,都应积极参与,提升和完善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这场事件的处理,展现了中国在面对网络空间挑战时的决心与能力,同时也揭示了未来面临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新华社还原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事件过程是怎样的
高中生坠亡事件令人震撼,然而事情的调查需要一个过程,而学校里面的监控视频几乎还原了整个事件。从警察发布的视频能够观察到孩子在走出教室门之后一直都在监控范围之内,期间他走进了学校的一个房间,在里面呆了十多分钟,用一把美工刀开始割自己的手腕,出现了垂头、摇头等沮丧的情绪,从该房间出来后他攀爬过一处区域然后到达一处高台后坠亡。因为他攀爬的区域并没有监控,所以在监控录像中消失了一段时间,但是警方通过检查攀爬痕迹得出结论,没有其他人到过那里,因此定性为个人坠亡事件。
针对一些关键疑问官方都有怎样的回复?
事发后父母开始质疑学校为什么在两个小时后才通知他们到达现场,学校表示一个工作人员发现孩子坠亡后立刻拨打了救护车电话,然后打电话通知了警方,警方对现场进行封锁同时封存了监控视频,之后因为班主任当天忘记带手机,一时找不到家长的联系方式所以耽搁了一段时间,家长到达现场后之所以不能立刻观看监控视频是因为警方正在通过视频了解真相,所以第二天才在警方监督下观看了视频。
孩子并没有经受过任何老师的暴力威胁。
网络上有传闻表示,一位化学老师因为孩子的留学名额对高中生施加了暴力导致他坠亡,学校回应表示学校确实有一位和网传老师姓名一样的老师,但不是化学老师,而是语文老师,该老师的孩子是高三学生,而坠亡的学生是高二学生,所以他们不存在竞争关系,学校也没有留学名额。
有人指出在广泛关注事件中相关部门应当正视舆情的关切,及时披露更多事实,避免个体事件造成的严重舆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