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请了网红、买了热搜,怎么评论区全在骂?"(哎妈呀,这事儿听着耳熟不?)上周跟做汽车公关的老王喝酒,他愁得直薅头发。今儿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汽车行业那些砸钱找骂的骚操作,保准让你看完直拍大腿:"原来坑在这儿啊!"


一、三大作死操作,车企花钱买罪受

1 硬蹭热点翻车现场
去年某新能源车非说自己是"汽车界ChatGPT",结局被扒出语音交互还不如小爱同学。网民直接开怼:"忽悠人能不能带点诚意?"
2 数据造假玩脱了
有车企吹续航1000公里,结局车主实测打五折。好家伙,维权群一夜爆满,4S店玻璃都被砸了。
3 专业术语满天飞
某高端品牌发布会全程拽量子力学,受众听得云里雾里。第二天全网热梗:"听不懂就对了,这叫智商筛选!"

对比案例(看完保准你惊掉下巴):

成功案例翻车案例差在哪?
冯小刚电影植入宝马台词赵本山小品硬塞某品牌自然度
余秋雨《愧抱山西》软文某车企抄袭北大教授文案文化厚度
《昆山之路》报告文学五菱技术发布会变骂街价值感

二、钱都打水漂了,症结到底出在哪?

先看组吓人数据

  • 62%营销事故源于领导瞎指挥
  • 删帖处理负面舆情,品牌损伤翻3倍
  • 1次翻车能让车企市值蒸发数亿

深层病根儿(你品,你细品):
1 病急乱投医:哪个网红火就找谁,根本不管人家昨天还在卖辣条
2 自嗨式创作:技术文档直接当广告词发,活该被骂"不说人话"
3 既要又要还需要:又想装高端又想卖低价,最后人设稀碎

举一个真实栗子:某车企被曝续航造假,第一时间不是道歉,而是给媒介塞钱删稿。结局咋样?维权车主直接冲了直播间,当月销售额暴跌40%。


三、救命指南:避开这些坑你就是王者

新手必看避雷手册
说人话比玩概念重要
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学学人家五菱宏光MINI。宣传语就一句:"年轻人的第一台代步车",抖音直接卖爆。

找对的人比找贵的人靠谱
与其砸500万请顶流,不如找10个真实车主拍Vlog。某国产车让宝妈拍带娃日常,带货效果吊打专业车评人。

自黑比装X更圈粉
特斯拉天天上社会新闻,为啥还有人买单?人家敢自曝"自动驾驶不完善",反倒让大家觉得真实。

黄金法则

  1. 每一篇软文必须过三关:技术部审数据+法务部查风险+保洁阿姨听得懂
  2. 留20%预算做舆情兜底,别等火烧屁股才找消防队
  3. 每月搞次"翻车复盘会",比烧香拜佛管用多了

四、灵魂拷问:这年头还能信车企吗?

Q:软文里说的"黑科技"到底能不能信?
A:教你个绝招——看有没有第三方检测报告。某车企吹电池防火,直接附上消防局认证,评论区立马消停。

Q:网红说车靠谱还是媒介测评靠谱?
A:记住这一个公式:真车主晒图>垂直媒介实测>跨界网红尬吹。去年某车评人收钱吹续航,结局被自己粉丝锤爆。

Q:车企道歉该不该原谅?
A:重点看后续动作!某品牌被曝抄袭后,不但赔钱还开放设计流程,反而圈了一波死忠粉。


小编大实话
干了十年汽车营销,见得最多的是"既要脸又要钱"的翻车现场。说一句得罪人的话——现在90%的汽车新闻推广文章,还没菜商圈大妈叫卖实在
为啥冯小刚15年前植入宝马能成经典?出于人家真把车当"角色"而非道具。反观现在某些车企,花200万拍广告,连方向盘装哪边都没搞明晰...
最后送各位金主爸爸一句话:少点套路多修车,群众眼睛亮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