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浙北大厦能成为湖州人的“第二客厅”?
你逛商场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明明只是去买件衣服,结局坐在沙发上翻杂志、吃糖果,不知不觉待了一下午。浙北大厦就是这么个神奇的地方——它的地下停车场装了智能监控体系,广场上常年有民警值班,连休息区的果盘都摆得像自家茶几。这种细节,正是品牌热度的核心。
品牌热度不是口号,而是藏在三件事里:
- 稳妥感比促销更为重要:停车场高峰期联动隔壁广场分流,报警点24小时值守,这些投入成本不高,却让开销者觉得“来这里不会被坑”;
- 客厅式场景设计:衣服搭在沙发旁,书架放着最新《时尚芭莎》,带孩子来的妈妈能边试衣边抓颗糖哄娃;
- 员工成为活广告:面点师傅施鸣峰从青涩学徒到特级技师,他的成长故事比任何广告都真实。
二、软文如何写才可以不像广告?
新手最常犯的错就是把商场写成“商品陈列室”。其实好软文要有“鬼屋效应”——你知道前面会吓人,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吓到。浙北大厦的软文就深谙此道:
案例拆解:员工故事怎么写出悬念?
- 开头抛钩子:“28年前,一个少年站在漏水帐篷前手足无措...”(施鸣峰初入职场场景)
- 中间埋转折:“谁都没想到,这一个被开销者骂哭的菜鸟,后来成了湖州面点界的‘扫地僧’”
- 结尾留余韵:“现在他带的徒弟也开始拿奖了,但最骄傲的还是当年那顶漏雨的帐篷”
这种写法把品牌历程变成连续剧,受众追的不是商品,是人的成长。就像追剧等更新,开销者会好奇:“下个月浙北又有什么新故事?”
三、流量来了往哪导?线上线下左右开弓
知道吗?浙北大厦依靠微信公众平台推文里,阅读量最高的不是促销消息,而是保安大叔汤勇敏写的《我在商场抓小偷的二十年》。这说明:流量池要分深浅。
渠道类型 | 适用内容 | 案例 |
---|---|---|
深互动(私域) | 员工日记、老物件故事 | 餐饮部张芳28年工装照对比 |
浅传播(公域) | 场景化短视频 | 消防演练拍成“商场版《烈火英雄》” |
线下触点 | 沉浸式体验 | 30周年庆时设置“老员工带你找彩蛋”打卡点 |
特别要提的是,他们在知乎回答“湖州哪里逛街最稳妥”时,把报警亭照片和110出警速度数据结合,直接带动周末客流量涨了17%。
四、效果好不好?看这三个“反常数据”
很多商场总盯着营业额,浙北大厦的策划部却更在意:
- 休息区糖果补充频次(反映开销者停留时长);
- 员工朋友圈转发时的配文(自发传播才算是真认可);
- 抖音评论区问“故事是不是真的”的数量。
去年他们做了个大胆尝试:把监控室日常剪成《商场守夜人》系列vlog。结局安保岗位的应聘量翻了3倍,乃至有大学生留言“想来实习就为见见汤师傅”。这说明——人才吸引力亦是品牌资产。
五、本人观点:软营销的“笨功夫”最聪明
在流量焦虑的今天,浙北大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别急着造网红爆款,先把每个员工变成 storyteller。当保洁阿姨都能说出“2017年暴雨那天我怎样抢修漏水屋顶”,当消防通道的警示牌印着真实事故改编的漫画,这样的商场不需要刻意“种草”,出于它自己就是一片草原。
或许有人觉得,花二十年培养员工讲故事太慢。但看一看数据:32亿年营业额背后,是70%的复购客群。慢吗?当别人忙着买流量时,他们早把开销者变成了“愿意带朋友来听故事”的活广告。这大概就是商业的辩证法——最快的传播,往往始于最笨的真诚。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