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写的新闻营销商品为啥总像自卖自夸?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80%的新品推广新闻范例都栽在同一个坑里——把商品仿单直接搬上网。去年有个朋友卖智能水杯,文案写满"304不锈钢""三重过滤体系",结局阅读量还没他朋友圈点赞多。后来改写成《被甲方骂哭的第五天,这子救了我的咽炎》,把参数翻译成"开会连骂三小时,喉咙居然没冒烟",销售额直接翻三倍。
新闻营销商品的实质不是推销,而是帮网民化解"关我啥事"的困惑。记住啊,受众刷手机时根本不在乎你的商品多牛,只关心这东西能不能让他少加班、多涨粉,或相亲成功率增强20%。
第一步:怎么找到网民的痒点?
有个绝招叫痛点翻译器。比如说你要推一款防脱洗发水,千万别写"含生姜精华",试试这么转换:
- 场景化:"凌晨改方案掉了一地头发,第二天见顾客前用它洗头,发缝居然隐形了"
- 对比法:
普通洗发水 防脱款 洗完蓬松但掉更加多 吹干后梳子只带下来两根(还都是白的) - 反常识:"理发师看了我发量,默默把会员卡从金卡降成银卡"
某国产护肤品牌去年推新品时,把"抗氧化成分"写成"能让前男友在同学会上认不出你",这篇《28天老十岁的秘密@replce=10001》直接让库存清空。
标题怎么起才不像诈骗广告?
记住这三个黄金元素组合:数字+冲突+利益。比如说:
- 烂标题:"XX品牌新款手机上市"
- 神标题:"被偷拍的第十天,这手机的防抖功能让我成了小区网红"
去年爆款案例《00后总监的会议神器:三时废话压缩成三分钟》就采用了这公式。他们推的智能录音笔根本没提配置参数,反而晒出行政小妹靠它半年升职的聊天记录,转化率比传统文案高4倍。
内容部分怎么避开仿单陷阱?
教你个五感写作法:
- 听觉:"按下开机键的'滴'声,比微信到账提示还让人安心"
- 触觉:"手机壳的磨砂手感,像摸到刚出锅的糖炒栗子"
- 嗅觉:"拆开包装那刹那,新机身的金属味混着油墨香,居然有点上头"
某网红吹风机品牌最绝,把"负离子技术"写成:"吹完头发那股香味,让地铁小哥多送了我两站路"。你看,数据要藏在故事里才有杀伤力。
发布渠道怎么选才不白忙活?
别迷信大平台!有个血泪教训:某母婴新品在知乎发专业测评没人看,转到宝妈群的画风突变:
- 原版:"符合欧盟稳妥准则"
- 撰改版:"婆婆再也不说我乱花钱,出于这奶瓶让娃三小时没哭"
结局在小红书意外爆单,出于宝妈们就吃"搞定婆媳关系"这套。
渠道匹配口诀记好了:
- 知乎要专业但不装X
- 小红书要精致带烟火气
- 抖音得有点反常识的戏剧性
数据植入怎样才不像吹牛?
试试对比测验法。有个做健身餐的品牌,拍了两组对比照:
- 普通餐:打工人午饭后在工位瞌睡
- 新品餐:同个打工人下午在茶水间蹦迪
配文:"这盒饭里的碳水,居然没让我犯困?" 其实就换了种淀粉来源,但销售额暴涨出于戳中了"下午不犯困"的刚需。
本人观点时间
干了七年文案,我算是看透了:新闻营销商品成功的标志,是让受众觉得这商品早该出现在我生命里。就像那个智能枕头广告,不说材质多高级,只写"自从用了它,老公打呼变成白噪音助眠"。下次写文案前,试着把商品仿单锁进抽屉,先回答三个症结:
- 不用这商品的人正遭遇什么糗事?
- 用了的人偷偷享受什么特权?
- 哪些细节能让开销者自发说"绝了"?
记住啊,网民买的从来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到手的那个刹那,心里暗爽的"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