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刷手机时有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
明明点开的是“00后小伙摆摊月入10万”的励志故事,读着读着发现是加盟广告;看着“宝妈必看!产后恢复秘籍”的标题点进去,最后跳出来的是健身卡促销。这种让人“防不胜防”的套路,就是今天要聊的折叠软文。
为啥叫“折叠”?说白了,就是把广告像折纸一样藏进故事里,受众一层层展开后才看到真相。这种玩法究竟怎么操作?往下看,咱们用最直白的大白话拆解明晰。
一、折叠软文到底是个啥?
先给个准话:折叠软文=70%真故事+30%软广告。
举一个例子,淄博烧烤刚火的时候,有个卖烤炉的商家写了篇《我在淄博摆摊的168小时》,全文讲自己凌晨进货、被开销者催单、和隔壁摊主唠嗑的日常,最后轻描淡写提了句“多亏这台XX牌烤炉,出餐速度翻倍”——这就是典型的折叠套路。
它的核心就三条:
- 开头不卖货,先给情绪价值(比如说焦虑、好奇、共鸣)
- 中间讲故事,细节越真越好(时空交错对话全配齐)
- 结尾甩钩子,自然带出商品(“用了这一个,我才发现...”)
二、为啥现在人人都爱玩折叠?
2024年《中国数字营销白皮书》有个数据挺有意思:网民对硬广的关闭速度比三年前快了2.3秒,但折叠软文的平均阅读时长却从45秒涨到72秒。为啥反差这么大?
三个扎心真相:
-
消息过载时代,没人想被“按头安利”
你肯定碰到过刷短视频时,突然跳出个主播大喊“家人们赶紧上车!”——这种硬广就像地铁口塞传单的大妈,越追着你跑,你越躲着走。 -
信任危机下,真实感就是流量密钥
去年有个卖蜂蜜的账号火了,就出于老板天天直播在山里找蜂箱,裤腿上沾满泥巴,受众反而觉得“这么土肯定没造假”。折叠软文亦是这一个理:细节越接地气,广告越像“顺嘴一提”。 -
算法偏爱“有用+有趣”的内容
平台推荐机制有个潜规则:完播率和互动量决定推送量。折叠软文的故事属性天然适合拉停留时长,评论区一句“求烤炉链接!”还能触发算法二次推荐。
三、手把手教化:新手怎么写出及格线以上的折叠软文?
别被专业术语吓到,记住这一个“三明治公式”就成功一半:
第一层(面包):钩子标题+场景化开头
- 错误示范:XX商品,助你月收入过万!
- 正确操作:“在杭州送外卖的第37天,我发现了比跑单更赚钱的路子”(真实时间+悬念)
第二层(肉饼):故事线+网民痛点
- 举一个真实案例:有个卖除螨仪的品牌,让客服整理了200条网民投诉,发现80%的人抱怨“晒被子太麻烦”。后来他们推了篇《上海梅雨季生存指南》,从黄梅天衣服发霉讲到孩子起红疹,最后带出商品——痛点抓得准,转化率高3倍
第三层(面包):化解方案+行动指令
- 核心技巧:用“发现”“终于”这一类词过渡
- 模板句式:“试了七八种方法后,我才发现XX(商品)居然...”→“点击评论区置顶链接,前50名送...”
四、这些坑千万别踩!
最近帮朋友看稿件,发现新手最爱犯这三个错误:
1. 广告藏得太深or太浅
- 藏太深:2000字的故事,商品就结尾提了一句——受众早划走了
- 藏太浅:第二段就开始吹功效——这和硬广有啥区别?
黄金比重记住:前70%纯故事,后30%软植入
2. 数据堆砌变“仿单”
见过最离谱的软文,把商品参数写成这样:“采用第三代XX技术,热效率增强15.7%”——普通受众谁关心小数点?
正确做法:把数据变场景
- “续航12小时”
- “早上出门遛狗到晚上跳广场舞,电量居然还剩两格”
3. 不会采用“钩中钩”
高手写折叠软文,会在故事里埋多个钩子:
- 开头:“同事说我活该穷一辈子...”(引发好奇)
- 中间:“转变来自一次深夜崩溃...”(制造共情)
- 结尾:“现在她求着我带她赚钱”(反向刺激)
五、本人观点:折叠软文的实质是“双向筛选”
干了五年文案,我最深的体会是:有哪些软文不是骗点击,而是帮对的人找到对的商品。
去年有个做老年鞋的顾客,要什么叫软文?必须出现“防滑”“透气”等核心词20次。我坚持用大妈们跳广场舞崴脚的真实案例,只提了3次商品词,结局转化率反而比同行高40%。
这说明什么?受众反感的从来不是广告,而是“关我屁事”的广告。当你把商品变成化解方案,把推销变成分享,折叠软文才可以真正“软”进人心。
(全文完)
引用说明
文中案例参考自《2024中国数字营销白皮书》行业数据、淄博烧烤现象级营销事物、除螨仪品牌网民调研报告,以及个人实操项目阅历。具体品牌消息因保密契约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