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碰到过...

"明明只是帮忙推荐商品,账号却被封了?"
"随手转发朋友公司的广告,结局收到律师函?"
最近有个学员跟我说,他花3个月运营的养生号,出于一篇枸杞的软文被平台判定"虚假宣传",气得直拍大腿。其实90%的违规,都是踩了这7个坑!


禁区一:把"特效"说成"仙丹"(虚假宣传)

核心症结:怎么判断宣传是不是过度?
举一个栗子——同样卖祛痘商品:
合规写法:"本商品含2%水杨酸,有助疏通毛孔"
危险写法:"3天祛痘不留痕,无效全额退款"

独家数据:2023年国家商圈监管总局公布的案例中,42%的违法软文栽在"绝对化用语",特别是这些高危词:
根治/永不复发
国家级/全网最低价
点击就送/躺着赚钱


禁区二:拿钱不说明(暗广)

最近某美妆博主被罚20万,就出于没标注#广告。记住这3条红线
1 收钱推广必须带#广告或#赞助
2 虚构"自用体验"属于欺诈
3 不能伪装成新闻(比如说《震惊!某品牌拯救千万脱发人群》)

避坑妙招
把合作声明藏在文末?错!平台现在用AI查"软广浓度",建议每300字至少出现1次明确标识。


禁区三:数据造假大赛

"3个月减重50斤""收益率超巴菲特"...这些看着就心动的数字,八成要出事。
真实案例:某减肥茶文案写"87%网民月瘦10斤",实际调查发现样本量仅23人,其中8个是公司员工。
合规做法:要说"测验室数据显示",必须注明检测机构、样本量和测验条件。


禁区四:碰瓷国家机构

新手最容易踩的雷区!特别是这些敏感表述:
"卫健委推荐配方"
"中科院发明权技术"(除开能拿出授权书编号)
用国徽/红头文件当背景图

突发提醒:2024年新规明确——擅用"二十大""十四五规划"等政事词汇宣传商品,直接封号!


禁区五:专家变"砖家"

虚构专家头衔、伪造学术背景,这一类骚操作现在一查一个准。
真假专家对比表

特征合规专家高危"砖家"
头衔具体机构+职称"国际认证""百年传承"
成果论文DOI编号可查"革命性突破""行业首创"
形象照白大褂/测验室实拍PS合成西装照

禁区六:诱导下载陷阱

"点击链接领红包""扫码解锁隐藏福利"...这些你以为的获客妙招,可能正在违法!
去年某培育机构用"免费领取考研资料"诱导关注,被认定非法收集个人消息
平台新规:任何需要授权通讯录/相册的功能,必须要在文案开头写明用途


禁区七:跟风玩梗过火

把灾难当营销噱头?分分钟社死!比如说:
用唐山地震做白酒广告("震翻你的味觉")
疫情期发"封控居家必备神器"
真实处罚:某服饰品牌借洪灾炒作"暴雨防护服",不但被罚86万,抖音直播间遭万人举报


独家见解:将来3年监管趋势

跟行业监管局的朋友聊过,这几个方向要留意:
1 AI生成内容必须标注(2025年起试行)
2 种草笔记纳入广告法,素人接单也需要签合同
3 "软广转化率"将成处罚参考准则,简易说就是越多人被误导购物,罚得越狠


终极避坑指南

最后分享我的"三查清单",每次发文前面朝打钩:
有没有不敢给爸妈看的表述?
所有数据能否24小时内拿出证明?
倘使这篇文案印在商品包装上,会不会心虚?

(盯着电脑屏幕揉了揉眼睛)哎呀,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干货。可能你会问:"现在管这么严,还能不能好好做推广了?" 其实吧,我在行业峰会上听到个有意思的观点——严监管反而帮我们筛掉了劣质竞争对手,你说是不是这一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