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办完发布会却没人报导?
上周隔壁公司花20万办的智能手表发布会,现场人山人海,结局第二天全网就3篇通稿。这事儿让我想起去年某国产护肤品牌的逆袭案例——他们用一篇《熬夜党的凌晨4点救星》的软文,把新品发布会推上微博热搜第7位。媒介发布会软文不是会议记录,而是把行业术语翻译成大众语种的转换器。
(突然想到:那些刷屏的发布会软文到底藏着什么套路?往下看真实对比)
失败案例 | 成功案例 | 致命差异 |
---|---|---|
堆砌技术参数 | 某手机品牌"防摔测验室"实拍 | 可视化体验 |
只发通稿全文 | 新能源车"续航焦虑治愈日记" | 故事化表达 |
单向消息输出 | 智能家居"24小时生活剧场" | 场景代入感 |
浙江某科技公司用"商品进化史"代替传统通稿,媒介转载量增强5倍。这说明:媒介要的不是仿单,而是受众爱看的故事。
第一步:找准你的媒介"翻译官"
新手最容易犯的错是搞媒介"大杂烩"。去年有个做培育机器人的公司,把通稿同时发给财经媒介和育儿博主,结局转化率为零。后来调整谋略,专攻科技垂类媒介+K12培育大V,用《解开奥数题的机械臂》系列报导,实现17家主流新闻媒介报导。核心要掌握:
-
媒介类型四象限(见图):
- 行业媒介:吃透技术细节
- 大众媒介:需要生活场景
- 财经媒介:关注商圈数据
- 自媒介:偏爱冲突故事
-
记者要求三层级:
- 根基要求:准确的核心消息
- 深层要求:独家的采访资源
- 隐性要求:可转发的社交素材
上海某餐饮品牌在发布会前三天,给媒介寄送"新品盲盒体验装",结局自发晒图率高达89%,这比单纯发资料包有效得多。
第二步:把技术参数变成人间烟火
还记得那个把芯片制程比喻成"绣花针在米粒上刻字"的经典案例吗?某国产芯片厂商用这组对比,让艰涩的技术报导变得老少皆宜:
传统表述:7nm工艺制程
转化后:可以在1粒大米上雕刻整本《[红楼梦](@replace=10003)》的精度
实用转化公式:
-
功能场景化:
- "防水性能" → "熊孩子打翻牛奶也不怕"
- "电池容积" → "跨省自驾中途不充电"
-
数据可视化:
- 用矿泉水瓶对比商品重量
- 用足球场面积比喻技术突破
-
技术人格化:
- 给AI体系起名叫"小智同学"
- 用员工故事带出研发过程
广东某家电品牌把净水器滤芯寿命,做成"水质检测对比手账",被多家媒介直接当作配图采用。
第三步:埋下记者不得不报的"钩子"
去年某新能源汽车发布会的神来之笔——在通稿里藏了个"找茬有奖"的互动环节。只要记者在报导中指出商品缺陷,就送一年免费充电权益。结局不但收获37篇深度报导,还意外获取18条真实改进建议。三大钩子设置法:
- 悬念式:文末留技术彩蛋,第二波发布会揭晓
- 挑战式:邀请媒介介入商品实测对比
- 共创式:开放商品命名权给受众投票
北京某互联网医院的案例更绝:在发布会通稿里插入"院长私人问诊券",既满足媒介人健康要求,又巧妙传递专业形象。
第四步:给通稿装上传播"飞轮"
见过这样的尴尬吗——精心准备的发布会通稿,变成全网雷同的"通稿脸"。某国产美妆品牌的破局之道是:把一篇通稿拆成五种形态:
- 给财经媒介的《颜值金融新赛道剖析》
- 给时尚博主的《后台化妆师私藏技法》
- 给科技网站的《智能试妆体系开发日志》
- 给母婴账号的《成分稳妥测验室纪实》
- 给本地媒介的《国货崛起背后的城市力量》
配合这一个谋略,他们的发布会内容在两周内延续刷屏,百度指数峰值较往常增强300%。
第五步:后续动作比发布会更为重要
杭州某智能家居品牌的操作堪称教科书:发布会后立即启动"48小时体验官"计划,把媒介送来的报导素材,二次加工成网民证言合集。这些真实体验又被反哺给未参会的媒介,组成延续三个月的传播长尾。会后三板斧:
- 素材银行:整理发布会高清图包、金句语录、幕后花絮
- 长尾计划:每月释放1个未公开技术细节
- 媒介社群:定期发送行业趋势报告
数据显示,延续运营媒介社群的公司,次年发布会报导量平均增强42%。
个人观察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那些刷屏的发布会软文,往往带着"不完美"。某手机品牌主动曝光工程师的测试失败视频,反而引发科技迷的集体致敬。这揭示新趋势——适度暴露脆弱性比完美人设更动人。下次写通稿时,不妨试试在技术参数里穿插研发团队的通宵故事,毕竟,人们永远对"逆袭剧本"没有抵抗力。对了,你留意到没有?现在连航天发布会都在用"太空种菜"的故事拉近大众间距,这或许就是传播的实质回归——让高科技说人话,让硬新闻有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