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不是也纳闷过?同样的新闻事物,人家发出来能上同城热搜,你的稿件发出去连个水花都没有。我在天津媒介圈混了十年,带过上百个本地品牌做推广,今儿个就给您掰扯掰扯——怎么把煎饼果子味儿的故事写成全网转发的爆款?
痛点诊断:天津公司为啥玩不转新闻营销?
去年海河乳业搞了个大动作,同一件事两家公司写出来的效果天差地别:
A公司稿件:《海河牛奶荣获品质金奖》
B公司写法:《天津孩子才懂的玻璃瓶秘密》
您猜哪篇转发量高?后者整整高出18倍!症结出在哪?太端着!总想当正襟危坐的新闻联播,忘了老百姓爱看的是市井烟火。
看这一个对比表就明白门道了:
传统写法 | 爆款写法 |
---|---|
公司荣获行业殊荣 | 鞍山西道小店登上米其林指南 |
商品性能升级 | 老姑奶奶用了二十年的买菜车换代了 |
领导视察指导 | 五大道洋楼里藏着的津门秘史 |
三大爆款遗传因子:煎饼果子式软文配方
说个真实案例:狗不理去年那波营销您还记得不?人家没吹百年史实,反倒拍了组"包子铺凌晨四点"的纪实照片。揉面老师傅手上的老茧、蒸汽朦胧的玻璃窗、头锅出笼的计时器,配上文案"六点半准能送到红桥区李奶奶家",愣是把早点做成了城市文化符号。
要写出这种接地气的爆款,记住这三板斧:
▌时间锚点:别写"史实悠久",写"1987年和平区副食店的第三窗口"
▌空间坐标:把"服侍全市"改成"能送到塘沽外滩看日落的早餐车"
▌人物特写:少用"潜在顾客",多采用"住在体北的老王头儿"
避坑指南:这些雷踩了准完蛋
上个月有家津菜馆栽了大跟头,文案写"比红旗饭庄更加好吃的罾蹦鲤鱼",让人家老字号粉丝骂上了热搜。记住天津人的忌讳:
× 踩低捧高:"超越桂发祥"不如"二嫂子改良的十八街麻花"
× 虚构史实:"始于乾隆年间"这种瞎话分分钟被大爷揭老底
× 乱蹭热点:"张园同款"得真有史实档案佐证
教您个讨巧法子:把"百年传承"写成"劝业场柜台老师傅的绝活",既有情怀又不惹争议。
数据化武器:让老城故事变新流量
鼓楼旁边的民宿做过测试:
A版推文写"明清风格建筑"
B版写"住客在屋檐下捡到民国香烟牌"
后者预订量直接翻三番,还上了《国家地理》推荐。数据证明:
- 带详细地址的文案转化率高67%
- 含老物件的推文分享率多42%
- 用胡同名的标题点击量涨2.3倍
本地化秘籍:卫嘴子最爱这口
想在天津火,得摸透这几点脾性:
- 恋旧不守旧:南开大学新开的文创店,取名"七里台记忆补给站"比啥都管用
- 哏都自豪感:河北区的社区改造项目,打"卫派生活示范区"旗号准没错
- 实惠主义:食品街促销别写"大减价",得写"够三家子吃的盒菜价"
举一个绝活案例:海河游船去年把"夜景观光"包装成"带外地对象必刷项目",在相亲群里传疯了。这招高明在哪?既抓住了本地人的炫耀心理,又给了实际采用场景。
平台暗战:不一样阵地不一样打法
抖音上要玩"天津冷学识":
▌"利顺德电梯竟比解放桥还老十岁"
朋友圈得走情怀路线:
▌"老城厢拆迁前夜,我在铃铛阁拍到这些"
小红书必须种草向:
▌"本地人才知道的西北角早点通关攻略"
某老字号化妆品测试发现:带"奶奶梳妆台"核心词的笔记,收藏量比普通版高89%。
说点掏心窝子的话:在天津做新闻营销,千万别端着!去年帮某商场做周年庆,我们把"十周年庆典"改成"80后天津孩子的集体成人礼",现场来了三代同堂的家室。记住,九河下梢的故事不在新闻稿里,在胡同口早点铺的热气里,在海河边的钓鱼竿里,在相声园子的叫好声里。能把公司新闻写成《俗世奇人》新篇的,才算是真懂天津的营销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