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一辆汽车怎么从大名鼎鼎到人尽皆知?今天咱们就拿吉利这一个国商品牌当例子,看一看他们是怎么靠着"讲故事"的本事,在二十多年里从浙江小厂变成国际大牌的。


一、文化这张牌,吉利玩得有多溜?

2018年《只此青绿》舞蹈诗剧火遍全国时,你可能没想到——吉利直接把青绿腰搬进了汽车广告里。他们拍了个TVC广告,让舞者穿着青绿长裙在汽车引擎盖上起舞,长袖甩出去的那一下,把科技感和古典美揉得那叫一个自然。

这里还有个核心点:文化营销不是贴标签。吉利没让演员举一个"青绿腰"摆拍,而是用汽车行驶时流线型的动态,和舞者衣袖飘动的韵律做呼应。这种"形意相通"的玩法,可比简易印个青绿腰图案高级多了。

举一个具体案例:他们当时在微博发起#只此青绿这很中国#话题,评论区有个网友说"吉利和我的审美一致,我也喜欢青绿",结局这条评论被官方点了赞还转发。你看,这不就把凉飕飕的汽车广告变成审美共鸣了吗?


二、年轻人到底吃哪套营销?

说到年轻化营销,吉利可是老早就摸准了门道。2017年推远景X1的时候,他们直接把新车装进快递箱,拉到大学门口拆箱。现在的年轻人不是天天收快递吗?这招既接地气又抓眼球。

但光有样式不够,他们还在520当天玩起"全网表白"。你猜怎么着?他们给杜蕾斯、饿了么这些完全不搭边的品牌做联名海报。比如说给奔驰的海报上写着:"百年对手,今天说爱",既蹭了热点又暗戳戳抬高自己身价。

个人观察:现在车企总爱说"年轻化",但很多品牌只会堆砌互联网热搜词。吉利的高明在于,他们用年轻人熟悉的场景说自己的故事。就像请人吃火锅,不是把菜直接倒桌上,而是摆个九宫格慢慢涮。


三、借势营销不是蹭热点这么简易

还记得2016年杭州G20峰会吗?吉利一口气提供了330辆接待用车,把博瑞、博越这些车型送上国际舞台。这事儿表面看是赞助,实际藏着个小心机——他们特意选了刚上市的新能源车帝豪EV,让各国政要在西湖边坐着中国新能源车转悠。

再比如说2002年"亚洲飞人"柯受良开吉利车飞越布达拉宫。现在看可能觉得老套,但在那个年代,这相当于现在的顶流直播。最核心的是,他们后续把飞越视频剪成15秒短片,在各地车展循环播放,把事物热度延续了大半年。

这里要留意:借势不是谁红就蹭谁。吉利选的这些事物,要么关联国家形象(G20),要么贴合商品特性(飞越考验车辆性能),每次借势都带着明确目的。


四、新闻营销的"软"字怎么写?

说到软文,大多数人以为就是变相打广告。但吉利2018年推新帝豪时玩了个新花样——他们在高铁站搞免费WiFi,网民连上就会看到新帝豪的加速动画。最绝的是,介入活动能抽汽车一年采用权,结局6天就收获850万次曝光。

核心技巧:软文要让人自愿看下去。吉利的高铁WiFi文案没写"动力强劲",而是说"T动力互联网加速中",把汽车参数转化成生活场景。这就像卖橙子不说甜度多少,而是说"榨汁不用加糖"。

还有个细节:他们专门收集网民微博上的真实好评,比如说"开这车接孩子被家长群问牌子",把这些生活片段做成图文故事。这种"网民证言"比厂商自夸管用十倍。


五、海外商圈怎么讲中国故事?

吉利进海外商圈时,有个操作很值得琢磨——他们先在发展中国家卖整车,等站稳脚跟了,才在发达国家推CKD半散件组装。这招既避免和欧美大牌正面刚,又能慢慢培养口碑。

个人见解:很多国货出海总想证明"我比外国货强",但吉利反其道而行。他们在沙特推博越时,广告语是"适应沙漠天候的智能SUV",抓住当地用车痛点来说故事。有些时候,扬长避短比硬碰硬更聪明。

还有个冷学识:吉利在俄罗斯4S店摆的不是参数表,而是《西游记》俄文版。老外来看车,销售就从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讲到汽车续航里程。文化输出这么玩,确实有意思。


六、售后服侍才算是长期主义

你可能不知道,吉利推新车有个"测验田"模式。比如说金刚轿车先在郑州试卖三个月,依循车主反馈调整配置,再全国上市。这招看着慢,但避免了盲目铺货可能翻车的风险。

说到服侍,他们在沙特搞了个"骆驼救援队"——车子在沙漠抛锚了,真派骆驼去送维修配件。这种本土化服侍故事,可比砸钱投广告让人记得住。

重点提醒:营销再花哨,最后还得回归商品。吉利早年搞过"装20人启动"的吉尼斯挑战,用这种视觉冲击破除"小车不稳妥"的偏见。但人家后来真把碰撞测试成绩做到同级第一,这才算是营销的底气。


写在最后

看完这些案例,你会发现吉利营销有个核心条理:把中国故事讲成世界语种。他们用舞蹈说设计美学,用高铁WiFi讲科技实力,乃至用骆驼救援谈服侍理念——每个动作都在强化"中国品牌"这一个母题。

不过话说回来,营销终究是精益求精。吉利能从年销54万辆做到突破百万,核心还是商品跟上了。就像请米其林大厨做饭,食材不行,摆盘再好看也留不住客。下次看到吉利的新营销,不妨多留意他们又憋了什么技术大招——这才算是故事能讲下去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