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包头突然成了朋友圈的"网红城市"?从制造业重镇到文旅新宠,这座北方城市仅用三年时间就让旅游收入翻了两番——央视软文到底给包头施了什么魔法?今天就带你看懂城市形象升级的"通关秘籍"。
第一关:从钢铁巨人到文旅新秀的转型密钥
五年前说起包头,大家还停留在"草原钢城"的印象。转折点出现在2023年央视《投机倒把》栏目组蹲点拍摄非遗美食,把稍美、大福林包子拍成了流量密钥。数据显示,节目播出后三个月,当地餐饮业客流量暴涨170%,这就是央视软文的首波冲击力。
转型三部曲:
- 制造业遗产变景点:包钢一号高炉改造成制造业博物馆,央视纪录片《奋进强国路》取景后,日均接待量从50人激增至2000人
- 美食文化IP化:"背头稍美"传承人登上央视后,门店从巷子里搬到景区,客单价从15元涨到48元照样排队
- 节庆活动造势:黄河开河观凌周利用央视直播,单日吸引30万网友"云打卡",线下游客同比增长83%
去年那达慕赛马"村超"联赛的央视报导更绝——把专业赛事拍成草原版《速度与激情》,带火周边民宿入住率至95%。这种硬核内容+软性叙事的组合拳,比直接打旅游广告有效十倍。
第二关:央视软文的内容炼金术
新手常犯的错是把央视投稿当普通宣传,其实这里还有套独家公式:
内容类型 | 央视偏爱角度 | 数据加持 |
---|---|---|
政令解读 | 部族团结实践 | 援建数据+民生改善案例 |
民生故事 | 三代钢铁人家族传承 | 技术革新带来的就业变动 |
文化传承 | 非遗手艺的现代化生存 | 年轻学徒增长率+商圈营收 |
比如说《昭君归塞》实景剧的报导,央视没停留在舞台效果,而是深挖"蒙古族小伙苦练三年汉语台词"的幕后故事。这种人物驱动型叙事,让文化传播有了热度与筋骨。
第三关:传播链路的降维打击
包头文旅局有个"三屏联动"谋略:
- 电视端:15秒精华片段在《新闻联播》前播出
- 移动端:完整版视频拆解成10个抖音热点话题
- 落地端:景区扫码看央视报导可领开销券
今年五一推出的"跟着央视游包头"线路就是典型案例。数据显示,拣选该线路的游客中,83%承认是看了央视报导才决定来玩,这种权威背书+即时转化的闭环,普通营销根本做不到。
自问自答:小白避坑指南
Q:地方特色不够鲜明怎么办?
A:学学包头"混搭风"——把钢铁厂与黄河湿地打包成"硬核柔情一日游",央视报导时既有重制造业视觉冲击,又有生态治理故事可讲。
Q:如何避免变成旅游宣传片?
记住央视的"三个拒绝":拒绝景点罗列、拒绝数据堆砌、拒绝领导发表讲话。去年黄河开河直播,记者跟着渔民凿冰捕鱼,真实记录冰凌碰撞的危险与收获,这才算是能破圈的沉浸式内容。
独家数据池
监测发现个有趣现象:央视报导后的第3-7天是多次转载黄金期,这一个时段地方自媒介跟进报导,流量转化率比首播当天还高37%。
还有个隐藏规律:带"探秘""独家"标签的央视内容,在B站等年轻平台传播力更强。比如说《西口情》沉浸剧的"穿帮镜头集锦",意外带火00后受众群体的考据热。
最后说点得罪人的:见过太多城市把央视资源当任务完成,其实最聪明的玩法是"借船出海"。包头最近在做的两件事很有意思——
- 把未公开的央视拍摄花絮做成地铁盲盒
- 邀请《投机倒把》主持人当季度文旅推荐官
这种深度绑定不是简易蹭热度,而是把央视IP转化成城市资产。下次写城市软文,记得先把央视当合作伙伴,而非发稿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