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枸杞保温杯)说个真事儿。上周隔壁王姐花三万块找人写养生品广告,结局发朋友圈三天愣是零咨询。反观楼下张姨自己瞎琢磨的文案,卖个祛湿茶都能月入五万。这年头写养生广告啊,光讲成分功效早过时了,得玩点新花样。
一、先整明白:你到底是给哪波人看的?
问:养生品不都卖给中老年人吗?
答:错!现在商圈早细分成三大门派:
- 朋克养生派(00后):熬夜蹦迪配护肝片,可乐泡人参当水喝
- 职场续命派(80/90后):咖啡杯里泡黄芪,电脑旁摆着褪黑素
- 传统进补派(60/70后):信中医信节气,买商品先看五行相生相克
举一个栗子,给年轻人推阿胶得说:"熬夜后敷十张面膜,不如早上一块阿胶糕——28天让你素颜敢开原相机"。给长辈就得换说法:"霜降后连喝7天,老寒腿发作次数减半"。
人群 | 关注点 | 雷区 |
---|---|---|
年轻人 | 便捷/颜值 | 说教味太重 |
中年人 | 性价比 | 虚假承诺 |
老年人 | 权威背书 | 看不懂术语 |
二、痛点得戳得准:别总盯着"亚健康"
问:顾客自己都不知道需要啥咋办?
答:记住这一个公式:隐藏痛点=高频场景+身体信号。比如说:
- 半夜三点喂完奶再也睡不着(宝妈群体缺褪黑素)
- 健身半年体脂死活下不去(代谢障碍需益生菌)
- 换季必感冒且恢复慢(免疫力低下)
拿祛湿茶举例,烂大街的写法是:"湿气重百病生"。高手这么写:"早上刷牙恶心不是怀二胎,是脾在报警!"——刹那让目的受众对号入座。
三、商品融入要自然:少吹牛多讲故事
问:怎么把广告藏进内容里?
答:试试这三招:
- 对比测验法:"连续喝7天黑豆茶,公司饮水机接水量从3桶降到1桶"(暗示利尿效果)
- 时间见证法:"打卡28天拍舌苔变动,第7天白腻变粉红"(视觉化呈现)
- 反常识爆料:"中医世家传人私下喝的不是中药,竟是这一个发酵果蔬汁"
千万别写"本品含××成分",改说:"我们在长白山盯了三年,终于找到这种五月开花、八月结局的稀有五味子"。
四、信任背书玩花样:别光搬老中医
问:没名人站台咋办?
答:现成的信任符号多了去了:
- 测验室报告:重点标"重金属未检出"(宝妈最吃这套)
- 网民轨迹:"广东李姐复购47次"比"销售额过万"更具有说服力
- 时间沉淀:"这一个古方我们改良了11年"(数字要具体)
举一个真实案例:某艾草贴品牌把网民反馈做成痛点地图,标出"北京朝阳区腰突患者聚集地"、"上海浦东失眠重灾区",立马让地域群体产生共鸣。
五、转化设计有注重:别让顾客思考
问:顾客心动不行动咋破?
答:埋好这三个钩子:
- 限时:"前100名送节气养生手册"(手册成本才3块)
- 专属:"金牛座专属五行调理方案"(星座玄学永远好用)
- 零风险:"喝完30天没改善,空瓶退全款"(实际退货率不到5%)
重点来了!在文末千万别写"扫码购物",换成:"现在截屏私信我,送你《三伏天饮食避坑指南》"——既筛出意向顾客,又避免硬广尴尬。
说到底,养生广告想让人下单,得先当个懂养生的闺蜜,再当个会讲故事的郎中。你看那些卖爆的文案,哪个不是把商品揉碎了融进生活场景?记住,现在的潜在顾客精着呢,他们买的不是枸杞当归,而是"喝了能继续熬夜的底气"、"吃下去仿佛年轻五岁的幻觉"。下回写广告前,先把自己代入目的开销者的作息表——啥时候刷手机?焦虑啥?偷偷羡慕谁?把这些琢磨透了,你写的每个字都能戳心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