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我说各位,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么个现象——同样都是新手小白,为啥有人干啥成啥,有人却总在“翻车现场”反复横跳?今儿咱就唠唠这一个玄学话题。先别急着甩锅给天赋,我跟你说啊,这世上90%的事儿,拼的根本不是智商,而是那股子认真用心的劲儿


一、认真和用心到底啥区别?

(敲黑板)先整明白这一个基本概念哈。隔壁老王昨天跟我吐槽:“我每天加班到十点还不够认真?”结局一问,他改方案时连开销者要求表都没仔细看。您瞧瞧,认真是态度,用心是方法,这俩得配套采用才可以出效果

举一个接地气的例子:

  • 认真模式:每天背50个单词(结局三个月下来只记住abandon)
  • 用心模式:把单词编成洗脑神曲(地铁上哼两遍就忘不了)

说白了,用不用心就看有没有把脑子带进工作里。就像我二舅修电动车,别人换轮胎就是换轮胎,他非得探究为啥这胎总被钉子扎,后来直接给村里递减了60%的爆胎事故,你说神不神?


二、新手最容易踩的三个坑

最近看《2023职场新人调研报告》,发现超过70%的小白都栽在下面这些点上:

坑位名称踩坑症状破解大法
埋头苦干型天天忙得脚不沾地却不出活每天留半小时复盘工作流
完美主义晚期方案改了18版还在纠结字体颜色设置“强制交卷”闹钟
器械依赖症收藏夹里存了200个神器先把Excel玩转再考虑高阶器械

这里重点说说“器械依赖症”。我表妹去年做自媒介,光剪辑软件就换了五六个,结局粉丝没涨几个,电脑倒是卡成PPT。后来听我的,就采用手机自带剪辑功能,单条视频播放量破50万——器械再牛,不如把根基功能吃透来得实在。


三、让认真变成肌肉记忆的秘诀

先问各位个扎心的症结:你知道自己每天浪费多少时间在“无效认真”上吗?上个月我做了个测验,给20个实习生布置同样任务,结局发现:

  • 花3小时查资料的人,交的方案反而漏洞百出
  • 花1小时问明晰要求的人,直接拿出了90分答卷

这里教大家三招实操心法:

  1. “5分钟破冰法”:接到任务先问五个为什么(比如说“为何要介入这项活动??”“核心考核指标是啥?”)
  2. “番茄工作法魔改版”:25分钟专注+5分钟放空(放空时绝对不准刷手机!)
  3. “错题本进阶版”:把失误按“马虎型”和“本事型”分类记录(后者重点攻克)

上周刚带了个00后小姑娘,用这三板斧两个月就从职场菜鸟升到项目组长。她说现在最上瘾的就是看自己错题本越来越薄,这成就感比打王者荣耀带劲多了。


四、小心!这些信号说明你在假认真

最后给各位提一个醒,倘使出现下面这些情况,赶紧给自己踩刹车:

  • 明明在写方案,突然开始调整页边距(典型的轻重倒置)
  • 开会时笔记记得龙飞凤舞,回家根本看不懂(表演型努力)
  • 收藏了20个G的学习资料却从没打开(松鼠囤积症晚期)

我认识个创业公司老板说过句大实话:“我宁可要60分的用心,也不要90分的敷衍”。这话听着扎心,但各位仔细品品,现在多少人是把时间都花在“看起来很努力”上了?


本人观点时间

干了十年带教工作,我算是看明白了:这世上根本不存在“不会做”,只有“不肯想”。那些总抱怨自己没天赋的人,多半是懒得多问一句“还能怎么做更加好”。就像我家楼下煎饼摊大姐,别人用现成面糊,她非自己探究杂粮比重,现在成了网红摊,每天排队的人巴不得把马路堵了。

故此啊,各位新手朋友别慌,记住这一个万能公式:普通人的认真+小白级的用心=超预期的结局。咱不用跟天才比脑回路,只要把每个小事儿都整明白,量变到质变亦就是个时间症结。你品,你细品,是不是这一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