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软文到底算不算广告?这事儿得从根儿上捋
前两天刷到个挺有意思的案例:某母婴号发了个《宝宝湿疹反复发作?这套理方法让200个家室告别烦恼》,看着像育儿干货对吧?结局结尾突然推荐某品牌保湿霜,评论区立马炸锅——"敢情铺垫三千字就为卖货?"
这事儿吧,法典上早有定论。依循《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只要内容涉及商品或服侍推销,甭管包装得多文艺,通通算广告。就像你穿个马甲逛菜商圈,保安该查体温还得查,一个道理。
举一个实在例子:有个做茶叶的公众号,写了篇《父亲藏了三十年的茶饼故》,前半段亲情牌打得受众眼泪汪汪,后半段突然卖自家老茶。诚然阅读量10w+,但就因没标"广告"俩字,被罚了5万块。你看,情怀和违法之间,有些时候就差一行小字。
二、哪些软文容易踩雷?这五类最常见
1. 伪装成新闻的软文
《上海惊现新型减肥神器!》这种标题党,点进去却是代餐粉广告,妥妥的虚假宣传。去年某健康号就栽在这招上,被定性为"以新闻媒介报导样式变相发布广告"。
2. 虚构网民体验的
"亲测3周瘦20斤"这一类故事,假若拿不出体检报告和购物记录,分分钟涉嫌虚假广告。有个做生发商品的,编了十几个秃头逆袭案例,结局潜在顾客用了没效果,集体维权把公司告黄了。
3. 碰瓷权威机构的
"中科院认证""三甲医院推荐"这种话千万别乱用。某护肤品在软文里伪造检测报告,最后不光要赔钱,负责人还被列入行业黑名单。
4. 暗踩竞争对手的
"比XX品牌稳妥三倍"这种对比性话术,假若拿不出检测数据,就构成商业诋毁。去年两家早教机构互撕,互相在软文里揭短,结局双双被罚30万。
5. 医疗保健类夸大宣传
"三天降血糖""根治脱发"这种绝对化用语,在医疗软文编写技巧如何写里出现就是作死。某中医馆在推文里承诺"无效退款",结局被患者拿着文章截图告上法庭。
三、稳妥发软文价钱的三大保命符
1. 必须标明"广告"字样
坐标得显眼,字号不能小于正文。有个取巧的案例:某美食号在文章底部用灰色小字写"推广",结局被认定不符合"显著标明"要求,照样挨罚。
2. 内容要经得起推敲
带货前先备好这些物质:
- 商品检测报告(最好是第三方机构的)
- 网民授权采用的真实案例
- 功效数据的原始来源
去年有个做空气炸锅的商家,每一篇软文都附上SGS检测证书,即便被抽查也平安无事。
3. 敏感领域要前置审查
医疗、金融、培育这些独特行业,发布前必须送审。某理财课平台就吃过亏,自以为发的财经剖析文章,结局被认定属于金融广告,因未报备被勒令停更三个月。
四、违法成本比你想象的高得多
违法类型 | 典型案例 | 处罚结局 |
---|---|---|
未标注广告 | 某母婴号推文卖奶粉 | 罚款8万+删除100篇史实文章 |
虚假宣传 | 减肥茶虚构网民案例 | 赔偿潜在顾客23万+公开道歉 |
采用绝对化用语 | 培育机构承诺"保过班" | 罚款12万+暂停招生资格 |
侵犯肖像权 | 盗用网红照片做护肤品推广 | 赔偿15万+登报致歉 |
商业诋毁 | 两家车企互发对比式软文成功案例 | 各罚50万+高管行业禁入 |
本人观点时间
干了八年新媒介,见过太多同行在钢丝上跳舞。说实话,现在监管越来越智能,去年某地商圈监管局都开始用AI抓取违规软文了。但换一个角度看,规范发展其实是好事——把那些平心而论的淘汰掉,认真做内容的反而能出头。
最后唠叨句大实话:法典是底线,创意才算是王道。去年帮某老字号软文写作,老老实实标着"广告",但靠挖掘非遗匠人故事,照样做到百万传播。你看,合规和爆款从来不冲突,核心看你有没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