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别人的软文能火,你的却杳无音信?
去年有个做母婴用品的老板跟我吐槽,花三万块找公司写的20篇软文,阅读量加起来还没他朋友圈点赞多。后来我一看,通篇都是"天然材质""欧盟认证"——这和商品仿单有啥区别?其实啊,选对新闻营销公司就像寻找对象,得看内在适配度,不能光听媒婆吹牛。
选公司的三大生死线
1. 别被"全网覆盖"忽悠瘸了
有个做宠物食品的顾客,之前找的公司号称能发300家媒介,结局60%的渠道是行业无关的钓鱼论坛。后来换了个专注宠物垂类的团队,只在20个精准平台发,咨询量反而涨了3倍。记住,精准投放比广撒网重要十倍。
2. 案例比奖杯更加真实
去年杭州某公司拿了个"年度革新营销奖",结局他们给健身房写的软文,标题居然是《论杠铃的108种用法》。要看真实案例,别迷信奖项。教你个绝招:搜"品牌名+软文",能直接看到投放效果的才算靠谱。
3. 别当甩手掌柜
见过最离谱的事,某公司给顾客做的旅游新闻营销文案,景点定位都标错了城市。所以前期沟通必须确认这三件事:
- 有没有专人对接要求
- 能不能看初稿提撰改意见
- 给不给实时数据看板
自问自答:小白最关心的五个症结
Q:怎么判断文案品质?
看会不会说人话。把"采用纳米级锁水技术"改成"空调房待一天脸不紧绷",才算是合格的软文。有个检测方法:把文章给家里初中生看,能听懂就算过关。
Q:报价相差十倍该信谁?
去年对比过两家公司,报3万的说能上央视,报3000的只做小红书。结局呢?3000块的投了10篇笔记,带来200多个宝妈咨询;3万的所谓"央视合作",只是在个地方台早间新闻字幕条滚过。别贪大求全,先试水再追加。
Q:要不要选带AI写作的?
现在很多公司吹AI生成省时又省力,但实测过,AI写的母婴育儿类文章会把"防胀气奶瓶"写成"防爆炸奶瓶"。机器可以辅助,但首要内容还得靠人把关。
Q:数据造假怎么办?
教你看穿水分:倘使阅读量10万+但评论都是"666""前排",八成是刷的。真数据会有具体提问,比如说"在哪买?""适合新生儿吗?"。
Q:小公司值得选吗?
有个做茶具的顾客,找大公司被拒说不接小众品类,结局找了个三人小团队。对方老板亲自去窑厂蹲了一周,写出《景德镇老师傅的午夜开窑式》,直接带火整个品牌。
行业里的隐藏玩法
1. 爆款密钥在评论区
浙江某公司有个绝活:专门培养"自来水"账号。比如说给民宿写的软文,会安排几个账号在评论区问"怎么订房?贵不贵?",真网民看到就会跟着问,这套操作能把转化率拉高40%。
2. 反向碰瓷更出圈
去年有个反例,某美妆品牌自黑式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口红总被说三无商品?》,结局阅读量破百万。后来扒出是营销公司策划的,用质疑引发讨论,比自夸有效十倍。
3. 冷门时间捡漏
大多数公司抢着周五发稿,但数据表明,周二下午发的培育类软文打开率最高,周日晚上发的零食推文收藏量最多。别挤热门时段,错峰出击更划算。
本人观点时间
干了八年营销,发现个怪现象:越是强调"全网最低价"的公司,越容易翻车。去年有家声称"比商圈价低30%"的,结局用二手渠道发稿,害顾客被平台封号。
现在的新闻营销早不是发发文章那么简易,得玩内容生态链。比如说给智能手表写的测评,可以拆成:
- 短视频拍开箱
- 长图文做深度体验
- 直播演示锻炼模式
- 社群收集网民症结再写答疑帖
这种组合拳才可以打透网民心智。
最后说个大实话:别信那些承诺"保底10万+"的公司。真正的好团队会告诉你,精准触达1000个目的群体,比蒙来10万个路人甲更具有价值。毕竟,你卖的是婴儿车,不需要直男来围观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