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业三个月了,每天进店不到十桌!"上周末在簋街吃麻小时,隔壁桌火锅店张老板抓着头发哀嚎。作为蹭过三年营销课的在校生,今儿个咱们就掰扯掰扯——不是所有公司都需要砸钱做推广,但有的公司不推就是在等死。
一、这5类公司不做推广会死很惨
学界共识显示,78%的初创公司死于沉默。上周帮学姐改商业计划书时,发现个血淋淋的案例:某文创品牌商品明明比竞品好,却因没做SEO,在百度搜品牌名都找不到官网。
必做推广的五大金刚:
-
地域依赖型(餐饮/美容/汽修)
您家火锅店味道再好,朝阳群众搜不到亦是白搭。望京某韩餐店老板悟得透,专做"望京正宗韩式烤肉"关键词,三个月做到大众点评区域榜首。 -
决策周期长型(教育/装修/婚庆)
重点来了!网民从看到广告到签单平均要比价7次。海淀某IT培训机构就聪明,把试听课报名按钮嵌在每一篇干货文章里,转化率提高40%。 -
高频复购型(生鲜/日化/快消)
难道每天发朋友圈广告就行?通州某社区超市老板试过,后来改投电梯广告。现在大妈们进店就念叨"鸡蛋特价3.98",这才算是有效曝光。 -
行业更迭快型(电子/服饰/美妆)
三里屯某潮牌主理人有句话绝了:"不推新款的三个月,老顾客以为我们倒闭了。"现在他们每月固定15%预算做小红书种草。 -
政策敏感型(金融/医疗/教培)
这一个要特别留意!朝阳某中医馆去年被下架所有广告,后来转做养生知识短视频。现在粉丝比停业前还多三成,果然应了那句"政策风险躲不过,不如转身做内容"。
二、三类可以缓缓的公司
上周在798听创业分享会,某智能硬件CEO凡尔赛:"我们压根没做推广,全靠口碑。"但别急着羡慕,人家商品有专利壁垒。实践中发现,这些公司确实可省点推广费:
? 技术垄断型
像中关村某些AI公司,顾客都是主动上门。不过要留意,技术红利期通常就18个月,窗口期过了还得补推广课。
? 低频高价型
卖工业机械的,参加展会比投信息流划算。但有一个例外——如果客单价超百万,建议做定制化内容营销,例如三一重工的故事化案例。
? 渠道封闭型
某给医院供床单的厂商,二十年没打过广告。但去年集采政策变动,现在也开始做招标平台SEO了。这一个案例告诉我们——没有永远的保险箱。
三、90%老板都搞错的常识
有个常见误解得纠正:觉得刚注册公司就要做品牌推广。其实啊,公司生命周期分五个阶段——等等,这话不够准确!更严谨地说,应该按现金流情况分阶段投入。去年亦庄某生物科技公司就吃过亏,天使轮烧钱做品宣,结果B轮融资没到位差点饿死。
推广节奏黄金定律:
-
种子期(0-1年) → 聚焦转化链路
把80%预算砸在效果广告,快速验证商业模式。学院路咖啡馆老板的秘招:在美团店铺放"出示学生证送甜点"二维码,三个月日积月累2000私域网民。 -
成长期(1-3年) → 品效合一
这时候要两条腿走路。丰台某母婴品牌每月15号固定发育儿知识,同时投朋友圈广告。转化率比纯效果广告高17%,客单价提高30%。 -
成熟期(3年+) → 防御性投放
别以为稳了就可以躺平!国贸某律所每年固定拿出营收的3%做竞品词投放,这招狠到连竞争对手的咨询电话都截胡。
四、血泪换来的避坑指南
在双井某MCN实习时,见过最离谱的案例:教育机构投搞笑短视频推广,评论区全是"哈哈哈"就是没转化。导师当时冷笑:"选错渠道就像穿羽绒服游泳,费力不讨好。"
实践中发现个反常识现象:小微公司做本地生活号投放,性价比可能比大V更加高。通州某宠物店老板的骚操作——用50杯奶茶"贿赂"周边小区团长,在30个业主群发领养信息,获客成本才3.8元/人。
突然想起上次行业沟通会,某大佬说破真相:"做推广最怕既要又要还需要。"现在深有体会,特别是看见张老板这样的传统行业业主。与其盲目跟风投抖加,不如先把美团店铺的差评处理干净,您说是不是这一个理?
最后说一句掏心窝的:见过太多老板被无良代运营坑钱。上个月朝阳某茶馆花六万做小红书推广,发的全是网图配鸡汤文。要我说啊,不会算ROI的推广都是耍流氓,管他黑猫白猫,能带来真金白银的才算是好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