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结合网络传播现象做网络舆情分析研判
在当今社会,网络传播现象已成为影响舆论走向的关键因素。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旨在深入理解舆情事件从酝酿到平息的全过程,包括热度走势、传播情况、网民反馈、涉事者回应、实情处理以及舆情预测。这一分析过程对风险排查和规避至关重要,为舆情应对提供了有力支持。
舆情研判的核心在于如何合理定位分析内容与方向。这一视角的聚焦可以是回应者,关注舆情发生的背景、回应主体分类、回应具体内容及其后续结果,主要目的是评估舆情处置风险。比如,是否可能引发次生舆情、陷入塔西罗陷阱或导致舆情烂尾等问题。另一方面,将舆情研判重心放在网民身上,深入分析网民评论、互动反馈、活跃性以及讨论话题,重点关注社会心理风险,如非理性、群体极化、狂欢化、污名化等现象。
此外,舆情研判还应涉及新闻媒体的传播策略、社交媒体的传播方式以及自媒体的传播秩序。通过考察传播路径和传播者行为,关注主要倾向和突出问题,防范化解新闻反转、新闻误读、媒介审判、泛娱乐化以及伦理失范等风险。
在实际操作中,舆情报告需要着重关注网络传播现象的分析。首先,识别舆情事件特有的传播现象及其原因,其次对网络传播现象带来的不良影响或危害进行预警,最后综合评估现象并反思应对策略。结合近年来的网络舆情事件,总结出几种常见的网络传播现象,如新闻反转、网络谣言、信息噪音、媒介审判、恶意引战与媒介伦理挑战、泛娱乐化倾向等。以实际案例分析这些现象在舆情工作中的应用,为舆情报告的撰写提供参考。
以新闻反转为例,新闻报道内容在互联网上出现显著变化甚至反向变化的现象,影响媒体环境、社会及个人,损害媒体公信力。如鲍某明事件,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出现显著变化,造成新闻反转,如何避免此类情况需深入思考。
网络谣言则在自媒体时代成为社会舆论的一部分,如杭州女子被造谣出轨快递员事件,涉及窥探隐私,对受害者产生严重社会影响。对于这类现象,需要提高公众法律意识,防止谣言传播。
信息噪音导致新闻误读,如天津大学“口服疫苗”事件,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产生事实偏差,需要传播者从严谨性出发,确保信息真实性和公众需求的满足。
媒介审判超越法律规定,影响司法独立性,如《黑龙江14岁女生弑母藏尸案》中,自媒体报道可能对法院判决产生影响。媒体应坚持客观公正平衡报道,避免先入为主审判案件。
恶意引战带节奏挑战媒介伦理,影响公共领域话语空间的形成。媒体应关注伦理功能,引导价值观、纠正不良现象、协调社会关系,避免失守伦理底线。
泛娱乐化倾向使网民丧失独立思考能力,阻碍公共领域话语空间的形成。通过制度层面打击泛娱乐化内容,扩大新闻宣传影响力,树立主流价值观的权威是关键。
如何开展网络舆情研判工作网络舆情研判的内容
网络舆情研判在舆情管理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在舆情分析与引导方面。网络舆情的发展受到特定内因的驱动,承载特定诉求,在互联网中传播、扩散并持续发酵。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则是对网络热点舆情进行深入研究,包括传播路径、趋势和影响力分析,并将结果上报,为相关部门提供引导策略。
网络舆情研判内容包括:
1.网络舆情价值研判,涉及舆情信息的时间价值,从时效性和连续性角度进行分析。
2.网络舆情来源与传播方式判断,了解舆情信息主要通过网站新闻、博客、论坛、微博、微信等途径产生及传播。
3.网络舆情性质及危害程度研判,重点关注涉及社会矛盾的事件,如征地拆迁、官员腐败、环境保护等,评估事件可能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及危害。
4.网络舆情的社会情景研判,从事件的历史环境、地域空间影响等多维度角度,关注舆情在敏感时间与地点的影响力。
网络舆情研判能够帮助全面把握舆情动态,有效预防和控制舆情风险,为决策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