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代下舆情的区别和特点

主要分两个时代,即认知阶段与发展阶段:

1,网络舆情认识阶段

时至今日,舆情这个行业依然不为大众所熟知。舆情产品刚开始引入中国时,只有少数几家厂商在做,客户在市场很难寻觅到更多的产品来进行比较,只好有什么买什么。并不是当时舆情产品就完美无瑕,而是客户根本没得选择,因为整个行业都在起步阶段。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舆情行业的认识阶段。

这个阶段的舆情产品以监控软件为主,由于对舆情的理解不是那么深入,以及技术也不是那么完善成熟,当时的产品功能还很初级,甚至是有缺陷的。对于舆情来说,最基础的是数据要全,不偏不漏是关键;其次是快,数据要及时;再次是准,数据要准确,不能有一堆毫不相干的信息出现。但是对于当时的舆情监控软件来说,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数据不全、延误、不准确是摆在舆情行业的“三座大山”,翻越这三座大山,不但要突破技术上的难关,而且要以产品化的思维体现出来,否则做出来的舆情软件就跟搜索引擎没什么两样。事实上是,往往一个舆情事件已经传得满城风雨,而监控软件还浑然不知,没有监控到。在当时,这绝不是特例,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在当时,最早的舆情客户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他们主要为了监测网民在网络中的言论,焦点也主要集中在负面消息上。因为这是最敏感也是最要命的部分,关系到一个部门、领导、甚至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与执政能力。不得不说,当时人们对舆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监测负面”的层面。

2,互联网快速发展时代的舆情

舆情行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市场认识基础,不管是厂家还是客户,对舆情都有了比较的深入的理解,分食蛋糕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

但是随着对舆情的了解加深,客户也变得逐渐刁钻起来,变得不太好伺候。单纯的信息监测与推送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胃口,他们需要更加深入的分析,从数据中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此时他们需要舆情服务的时候,不仅仅是指监测,事实上是他们需要的是一整套舆情解决方案。舆情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摆上了政府以及企业的议事日程。有相当一部分政府或企业单位,设立了舆情工作小组,专门处理舆情工作,国家也倡导领导“多上网”,注重网络舆论生态。全社会独舆情的重视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有很大一部分得缘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民上网的场景发生了革命,依赖于互联网信息的舆情行业也必将掀起一场革命。

这一时期,一些以“舆情监测系统”的产品出现了,它们相对于之前认识时代的产品,功能更强大,产品体验相对提升了很多。可以从不同纬度分析数据来源以及载体分布、舆情特征分布、传播路径分布、地域分布、站点分布等,通过可视化的图表来展现。

市场上出现了多家资深软件公司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组件的舆情公司,以烽火舆情等公司为代表,它们的技术实力较为雄厚,互联网信息资源整合、语义分析技术、智能搜索引擎技术、抓取网络舆情数据能力较强,而且配置一支专业的舆情服务团队。

互联网时代,舆情从产生到传播都是依赖于电脑,贴吧、论坛、微博是舆情的高发地带。而移动互联网时代,舆情依赖于手机,除了贴吧、论坛、微博以外,微信以及APP、秒拍等直播软件都成为舆情的高发地带,而传播时效性更强,更容易扩散,几乎是短时间内迅速爆破。“和颐酒店”事件便是其中的一例。

深度整合大数据,不仅仅是得出一份舆情报告,还要注重舆情事件的关联性和规律性。“要对横向的相关领域舆情、纵向的历时性舆情进行数据对比、归纳研究,从而为现实的舆论疏导、矛盾解决提供借鉴。这就需要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与团队构成。多学科配合、培养专门的舆情人才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浅析网络舆情的五大特点

与报纸、无线广播和电视等传统的传播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进入门槛低、信息超大规模、信息发布与传播迅速、参与群体庞大、实时交互性强等综合性特点。由于网络信息的发布成本极低,信息的提供者、传播者和阅读者之间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信息网络已成为一个“虚拟社会”,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群体特征。与此同时,“虚拟社会”与真实社会之间的互动日益显著。

在网络环境下,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等,那么网络舆情具有哪些特点呢?根据乐思高级舆情监测分析师雷先生的论文介绍,将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网络舆情的自由性。

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便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

二、网络舆情的交互性。

在互联网上,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这种网民之间的互动性实时交流,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地表达出来,讨论更广泛更深入,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更加集中的反映。观念和情绪心态。

三、网络舆情的多元性。

网上舆情的主题极为宽泛,话题的确定往往是自发、随意的。从舆情主体的范围来看,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从舆情的话题来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舆情来源上看,网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随时在网上发布,发表后的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

四、网络舆情的偏差性。

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网络言论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通过相互感染,这些情绪化言论很可能在众人的响应下,发展成为有害的舆论。

五、网络舆情的突发性。

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当某一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意见,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同时,各种渠道的意见又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网络所具有的特性又使得网络舆论的自由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比如一些网民通过网络散布谣言、披露隐私、进行偏激和非理性的谩骂与人身攻击;而且,西方敌对势力也借助网络对我国日益发起“和平演变”攻势。由此可见,网络舆情已然成为影响社会持续有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因势利导,提高新形势下舆情信息的分析能力,及时准确地掌握社会舆情动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是网络这一新兴媒体所面临的严肃课题与严峻挑战。四、网络舆情的偏差性。

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网络言论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通过相互感染,这些情绪化言论很可能在众人的响应下,发展成为有害的舆论。

五、网络舆情的突发性。

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当某一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意见,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同时,各种渠道的意见又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网络所具有的特性又使得网络舆论的自由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比如一些网民通过网络散布谣言、披露隐私、进行偏激和非理性的谩骂与人身攻击;而且,西方敌对势力也借助网络对我国日益发起“和平演变”攻势。由此可见,网络舆情已然成为影响社会持续有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因势利导,提高新形势下舆情信息的分析能力,及时准确地掌握社会舆情动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是网络这一新兴媒体所面临的严肃课题与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