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始】
团队培训怎么搞,效果才能真的好?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公司花了大价钱搞培训,请了老师,买了资料,结果员工听完课……该咋样还咋样。好像除了浪费了时间和预算,啥也没改变。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团队培训,难道真的就是个“形式主义”的坑吗?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怎么把团队培训这个“硬骨头”啃下来,让它真的能帮到你的团队。
一、为啥你的培训总像“对牛弹琴”?
我们先来自问自答一个核心问题:团队培训到底是为了什么?
很多人可能脱口而出:为了提升员工能力啊!这话没错,但太笼统了。你再往下想,提升能力又是为了啥?——是为了解决团队实际遇到的问题,是为了让团队整体能打胜仗。
如果你的培训内容跟团队眼下的痛点八竿子打不着,那员工当然觉得是浪费时间。比如,一个团队明明沟通效率低下,内部协作一团乱麻,你却给他们安排一门高深的《战略思维》课……这就好比一个人感冒了,你给他开胃药,能有用吗?
所以,培训的第一步,不是急着找讲师、定课题,而是:先诊断,后开药。你得搞清楚你的团队到底“病”在哪儿。
二、一次“有用”的培训,得抓住这几个要点
知道了“为什么”,接下来就是“怎么做”。一次能让人印象深刻的培训,绝对不是台上讲、台下听就完事了。它得有点不一样的东西。
首先,内容必须“接地气”。 理论一大堆,不如一个案例来得实在。培训里讲的东西,最好能立刻和员工每天的工作挂钩。比如说,你在讲“高效沟通”,就不能光讲沟通模型,而是得结合你们公司最近因为沟通不畅搞砸的一个项目(当然,匿名处理一下)来分析,这样大家才觉得:“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明天就能试试看!”
其次,形式不能“一言堂”。 成年人学习最怕枯燥。你得让他们动起来,参与进去。比如: * 多用小组讨论和实战演练:抛出一个真实的工作难题,让小组在限定时间内讨论出解决方案,并上台分享。 * 引入角色扮演:让员工换位体验,比如让技术同事扮演一次产品经理,感受一下需求方的压力。 * 游戏化设计:设置积分、奖励,让学习过程像闯关一样有趣。
最后,效果要“看得见”。 培训不能下课就结束。你得设计一些后续的跟进动作,比如: * 制定行动清单:培训结束时,让每个人写下“回到岗位后,我立刻要开始做的一件小事是什么”。 * 定期复盘:一周或一个月后,组织一次分享会,让大家聊聊自己用了培训里的哪个方法,效果怎么样。
三、避开这些坑,你的培训就成功了一大半
搞培训,踩坑是常事。但有些坑,咱们完全可以绕过去。
- 坑一:目标模糊,为培训而培训。老板觉得该培训了,所以就搞一次。没有清晰的目标,这是最大的浪费。
- 坑二:忽略团队实际水平。课程内容要么太浅,大家觉得是炒冷饭;要么太深,完全听不懂,挫败感极强。
- 坑三:没有后续跟进。培训结束,曲终人散,没有转化和应用,知识很快就忘光了。这或许暗示了培训效果的持久性需要机制保障。
- 坑四:选错了讲师。讲师名气再大,如果他不懂你们行业的业务逻辑,讲出来的东西也是隔靴搔痒。
不过话说回来,有时候即使注意到了所有点,效果还是不如预期,这可能和团队固有的工作习惯乃至公司深层文化有关,具体怎么破解……这个得另开一篇文章仔细唠了。
四、一个好案例,胜过千言万语
光说理论可能还是有点虚,我举个真实的例子(当然,公司名就匿了哈)。
有家公司的销售团队,业绩一直不错,但内部抢单、藏私货的情况特别严重,团队协作很差。他们的培训负责人没有去外面找什么“销售大神”来灌鸡汤,而是做了一次内部“案例复盘式”培训。
他们挑了一个因为内部协作成功而拿下的大项目,和一个因为单打独斗而丢掉的大客户,让当时的项目组成员自己来分享。
过程中,成功项目的成员分享是怎么互相补位、共享信息的;失败项目的成员则坦诚当时各自是怎么想的、为什么选择了隐瞒信息。
这次培训没有高深的理论,全是血淋淋的实战和发自内心的反思。效果出奇的好,因为讲的都是他们自己的事。之后,团队的氛围肉眼可见地变好了。
你看,最好的培训素材,往往就藏在你公司内部。
写在最后
团队培训真不是个简单活儿。它不是一个任务,而是一个需要精心设计的管理动作。它的核心不是“教”,而是“引发改变”。
从现在开始,别再把培训当成一个必须完成的开支项了。把它看作是对团队未来的一份投资,用心去设计它,你的团队会回报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