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娘娘软文到底是什么?它为何这么火?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刷到过那种,点进去之前以为是宫廷剧吐槽,看着看着发现是广告,最后居然还心甘情愿下单的东西?对,没错,说的就是那种让你一边笑一边掏钱的——“回娘娘软文”。
这玩意儿最近真是火得没边了,好像哪个品牌都想用它来跟年轻人套近乎。但它到底是啥?为啥能让人这么上头?今天咱们就唠明白这个事儿。
一、剥开“回娘娘”的华丽外衣,它到底是啥?
说白了,“回娘娘软文”就是一种披着古代宫廷剧外衣的现代广告文案。
它通常会用一种特别戏精、特别“甄嬛体”的口吻,比如“本宫”、“哀家”、“众爱卿”这种称呼,把产品当成是进贡的宝贝或者宫廷秘方来介绍。让你感觉不是在读广告,而是在看一场后宫大戏,产品就是戏里的关键道具。
它的核心目的就一个:用好玩的方式,把东西卖给你,还让你觉得特有意思。
二、灵魂拷问:大家为啥爱看这种广告?
好,问题来了。我们平时看到广告都想快进跳过,为啥偏偏对这种形式买账呢?我来试着拆解一下。
- 新鲜感与反差萌: 你想啊,一本正经的广告看多了,突然来个娘娘跟你唠嗑,说她的烦恼(比如头发毛躁、妆容不服帖),再用宫廷梗给出解决方案(比如某款护发精油、某款定妆喷雾),这种巨大的反差本身就自带笑点,让人想往下看。
- 极强的代入感和故事性: 它不是在干巴巴地说产品成分多牛,而是把你拉进一个剧情里。你仿佛成了娘娘的“贴心宫女”,看着她从“容颜憔悴”到“重获圣心”,整个过程有起承转合,比普通广告有趣多了。
- 情感共鸣,消解了商业味: 娘娘的“烦恼”,其实对应的就是现代人的日常痛点。她用一种夸张又搞笑的方式说出来,让你觉得“哎哟,这不就是我吗!”,距离瞬间就拉近了。商业推销的目的被故事包裹起来,变得没那么直接和讨厌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形式也并非万能钥匙。它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案的创意和表演是否到位,如果演技太尬,反而会让人脚趾抠地。
三、一篇成功的“回娘娘软文”,骨架是啥样的?
别看它好像瞎闹腾,其实能火的都有内在套路。我琢磨了一下,大概离不开这几块:
- 【人设立稳】:开场几句话,必须把“戏精娘娘”的人设立住。是傲娇的华妃?还是温柔的沈眉庄?语气、用词都得贴合人物性格。
- 【痛点切入】:迅速抛出“娘娘的烦恼”,也就是我们普通人的痛点。比如“近日秋燥,本宫这朱唇起皮,甚是烦心”,立马就关联到润唇膏产品。
- 【神物降临】:这时,产品作为“解药”或“贡品”华丽登场。描述它的方式极其浮夸,比如“西域进贡的某某精油”、“御花园采集某某精华”,赋予产品神秘感和高贵感。
- 【效果震撼】:使用后的效果必须用最夸张的修辞来形容,比如“三日之后,青丝如瀑,皇上连连夸赞”、“六宫粉黛无颜色”,简单直接地冲击你的感官。
- 【call to action】:最后一步,怎么买?通常会用“赐链接”、“众爱卿可自行领取”这种话术,引导你点击购买,完成整个流程。
具体哪种产品最适合这种形式,其实也没个定论,好像美妆、食品、家居啥的都见过,效果嘛,因人而异。
四、对我们有啥启发?能抄作业吗?
这种爆火现象,或许暗示了当下内容营销的一个新方向:与其硬广洗脑,不如娱乐共创。
- 别端着,要好玩: 品牌可以放下身段,用消费者喜欢的语言和方式跟他们沟通。大家上网是来找乐子的,不是来听课的。
- 故事永远是王牌: 人们可能记不住参数,但一定能记住一个好故事。把产品巧妙地融入故事,才是高级的推销。
- 社交属性拉满: 这种内容天生就适合评论、分享、玩梗,很容易形成二次传播,带来意想不到的曝光。
当然,也不是什么品牌都适合当“娘娘”。这需要品牌有足够的包容度和幽默感,否则容易弄巧成拙。
结尾:一场心照不宣的双向奔赴
其实吧,“回娘娘软文”的火爆,本质上是一场品牌和用户之间心照不宣的双向奔赴。
我们知道它是广告,但我们乐意看它演完全场。因为它付出了创意,逗我们笑了,给了我们几分钟轻松的时光。作为回报,我们自然也愿意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包容,甚至为这份快乐买单。
它证明了,在这个时代,真诚固然重要,但“有趣”才是最大的吸引力。谁愿意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的心和钱包,可能就更愿意向谁敞开。
所以,下次再刷到一位戏很足的“娘娘”,不妨笑着看下去。毕竟,能让我们笑出来的广告,真的不多了。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