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软文新闻投放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明明就是想看个新闻,结果看着看着,突然就被某篇“报道”给吸引了,最后发现……哎?这好像是个广告?但又不完全是,它讲得还挺有道理,产品好像也确实有点意思。
没错,你大概率是遇到“商品软文新闻投放”了。这玩意儿现在太常见了,但你有没有想过,它为啥能这么有效?企业为啥都抢着做?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聊聊这个事。
软文新闻投放,它到底是个啥?
简单来说,就是把广告写得不像广告,像一篇正经的新闻或者干货文章,然后投放到各大新闻网站、门户网站或者专业频道上去。
你可能会问:“这不就是变着法子骗人吗?” 呃,这个吧,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虽然它的核心目的是推广,但一篇好的软文,它确实得提供点真东西,比如解决一个痛点、科普一个知识,或者讲一个动人的品牌故事。它是在提供价值的基础上,顺带让你认识一下产品,是一种更高级、也更让人不反感的广告形式。
为啥大家都不爱看硬广,却对软文没啥抵抗力?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你想啊,一个标准的横幅广告或者弹窗广告跳出来,你大脑里的“防御机制”瞬间就启动了:“这是广告!关闭!忽略!” 因为你知道它唯一的目的就是卖东西给你。
但软文不一样,它披着新闻或知识的外衣。它的套路是: * 先给你“喂”点有用的干货,获取你的初步信任。 * 然后巧妙地引出产品,告诉你“你看,刚刚说的那个问题,用我这个产品就能解决”。 * 让你自己得出“这产品好像不错”的结论,而不是强行塞给你。
这个过程更自然,更像一个朋友在给你建议,所以你的心理防线会低很多。这或许暗示了现代消费者更愿意为价值和内容买单,而不是生硬的推销话术。
那么,到底该怎么做好一次投放呢?这里头门道可多了
不是随便写篇文章找个网站发出去就完事了。想效果好,你得琢磨下面这几件事:
第一,内容永远是王道 你的文章得立得住。要么有独特的观点,要么有实用的信息,要么故事讲得感人。一篇空洞无物、只吹牛X的文章,投再贵的渠道也是白扔钱。你得让读者看完觉得:“嗯,有收获”,而不是“呸,又是个广告”。
第二,平台选择要对口 这就像钓鱼得选对鱼塘。你一个卖高端护肤品的,投到搞笑八卦频道去,那效果肯定不行。得去找时尚、美容、女性生活那些类型的频道。平台本身的调性和你的用户画像得匹配,这个匹配的具体机制可能还得进一步研究,但感觉对了就八九不离十。
第三,时机和频率也挺讲究 比如你在雨季来临前投放雨伞的软文,在天冷前投放暖宝宝的软文,效果肯定比反过来好。另外,也别指望发一篇就能爆,保持一个稳定的露出频率,才能慢慢在消费者心里种下草。
自己搞不定?这些服务机构能帮你
很多公司自己没团队或者不专业,就会去找专门做这个的服务商。他们一般能提供这些服务:
- 策划与撰写:帮你把产品亮点转化成吸引人的故事或干货。
- 媒体资源:他们手上有大量新闻网站的渠道资源,能帮你对接,价格可能还比你自己去谈要便宜。
- 投放与监测:负责把文章发出去,并且后续给你提供数据,比如有多少人看了,有多少人点击了等等。
不过话说回来,找服务商也得擦亮眼,市场鱼龙混杂,有的可能就是纯粹帮你群发一下,效果嘛……那就难说了。
衡量效果?不能只看阅读量!
老板最爱问:“这次投放效果咋样?” 很多人只会说:“阅读量10万+!” 但阅读量高真的就等于卖货多吗?不一定啊朋友!
你得关注一些更实在的指标,比如: * 这篇文章带来了多少直接进入产品页的流量? * 用户在这篇文章上平均停留了多长时间?(时间短可能说明写得烂,人家跳出了) * 文章发布后,品牌的搜索量有没有提升? * 最终,它带来了多少实际的销售转化?
把这些数据串起来看,才能更全面地评估一次投放到底值不值。光看阅读量,那简直是自欺欺人。
最后聊点实在的:它值得做吗?
当然值得。虽然它不像搜索广告那样,用户意图那么明确,但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塑造品牌认知和口碑。它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当用户下次需要某类产品时,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你。
它是一种长期投资,别指望今天投了明天就爆单。但它带来的信任感和权威感,是其他硬广很难比拟的。
所以,如果你还在为怎么打广告发愁,真的可以好好研究一下商品软文新闻投放这条路子。找对方法,坚持下去,效果可能会让你惊喜。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