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始】

哪种软文推广好一点?我花了3个月彻底搞懂

你是不是也经常刷到那种文章?看着看着,哎,感觉挺有意思的,结果看到最后——“原来这是个广告啊!” 但奇怪的是,你居然不反感,甚至还有点进去了。这种,就是我们常说的“软文”。

但问题来了,现在软文花样那么多,到底哪种软文推广好一点?效果好,还不让人烦?我自己就为这个事儿,折腾了快三个月,试了各种方法,也花了不少冤枉钱。今天,就把我摸出来的门道,跟你唠唠。


先搞明白:软文不是硬广,得“软”

很多人觉得,软文嘛,就是把广告写得不那么像广告。这话对,但也不全对。它的核心其实是——提供价值,顺便推广

你想想,如果你是一用户,正愁着不知道怎么选护肤品,突然看到一篇“干皮夏季护肤指南”,里面详细讲了成分、用法,还顺带提了一句某个产品挺适合,你是不是更容易接受?

所以,好的软文,用户看完之后的第一反应不是“这是广告”,而是“这有用”。


那么,到底哪种软文更有效?

我自己试下来,发现真的不能一概而论。得看你的产品、你的目标人群,甚至你的预算。但总体来说,下面这几种类型,算是经过市场考验的:

  • 故事型软文: 讲个真实(或者看起来真实)的故事,把产品带进去。比如,一个创业者的心路历程,中间遇到了你的产品,解决了大问题。这种容易引发共鸣,信任度超高。
  • 干货型软文: 就像我前面举的护肤例子,直接给你解决办法,提供知识价值。这种适合专业性强的产品,容易树立权威感。
  • 盘点/榜单型软文: “2024年十大好用办公软件”、“测评了20款洗发水,这3款最值得买”。这种利用了用户的选择困难症,直接给答案,转化路径很短。
  • 争议/热点型软文: 蹭个热点,或者提出一个有点反常识的观点来讨论。比如,“996其实并不高效?”然后在论述里引出你的效率工具。这种打开率和传播率会很高。

光知道类型没用,关键还得看平台

哎,这里有个坑我得提醒你。同一个软文,发在不同平台,效果可能天差地别。

比如,你写了一篇特别专业深度的干货文章,发在微信公众号上,效果可能很好。但你要是原封不动发到小红书,大概率会扑街。因为小红书用户更习惯看短平快、带精美图片和真诚个人体验的笔记。

  • 微信公众号: 适合深度内容,建立品牌信任,适合故事型和干货型
  • 小红书: 适合高颜值、强体验的产品,图文并茂,测评型和真人体验故事更好。
  • 知乎: 内容要足够专业,逻辑严密,能经得起推敲,干货型和深度测评是王道。
  • 抖音/快手: 节奏要快,戏剧性强,前3秒必须抓人,剧情植入和快速测评更吃香。

所以你看,没有绝对好的软文,只有适合你产品和目标平台的软文。这个匹配度,或许暗示了最终效果的好坏。


花钱找达人写,还是自己组建团队?

这也是个让人头大的问题。我自己两种都试过。

找达人(KOL)好处是,他们自带流量和信任,出爆款的概率大一些。但缺点是,水挺深的,报价虚高、数据造假的情况也不少,具体怎么甄别可能还得靠长期摸索和试错。

自己组建团队呢,内容更可控,风格也更稳定,长期来看成本可能更低。但对创始人的内容感要求很高,而且起步会非常慢。

我的建议是:预算充足的话,可以先找几个契合的中腰部达人试试水。同时,慢慢培养自己的内容感觉,后期再考虑自己组建团队。


别忘了,内容只是第一步

啊,还有一个超级重要的点!很多人觉得软文发出去了,任务就完成了。大错特错!

发出去只是开始,你还得看数据啊。阅读量、点赞、收藏、评论,最重要的是——转化率。这篇文章到底给你带来了多少注册用户?多少销售额?

要追踪这些数据,你需要提前埋好链接,或者设置专属优惠码。然后根据数据反馈,去调整你下一篇软文的方向。持续优化,才是终极武器。


所以,回到最开始的问题

哪种软文推广好一点?

答案可能是: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它更像一个组合拳。

  • 先搞清楚你的用户爱看什么。
  • 再决定在哪个平台跟他们见面。
  • 然后选择那种平台最受欢迎的内容形式去创作。
  • 量力而行,决定内容生产方式。
  • 最后,死死盯住数据,不断调整。

这个过程吧,确实挺磨人的,得不断试错。不过话说回来,一旦你摸准了脉,找到了那个“对”的感觉,软文带来的回报绝对是值得的。它带来的不是一次性的买卖,而是一群信任你的朋友。

希望我花的这些冤枉钱和时间,能帮你少走点弯路。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