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始】

和孩子上课的软文怎么写?这里有实用指南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明明课程特别好,老师特别用心,但写出来的招生软文就是没人看,更别说让家长主动来咨询了。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怎么写出一篇能真正打动人的亲子课程软文


一、先别急着写,想清楚谁在看你的文章

自问:我的软文是写给谁看的?是孩子还是家长? 自答:绝大多数情况下,你的首要读者是家长,特别是妈妈。所以,整篇文章的视角、焦虑点、语言风格,都应该围绕家长,尤其是妈妈的思维方式和情感需求来展开。

他们最关心什么?简单说就三点: * 有没有效果: 我的孩子学了能有什么实实在在的改变?(比如,从不敢开口到主动说英语) * 是否安全可靠: 老师专业吗?环境怎么样?会不会有风险? * 值不值这个价: 花的钱能不能换来对等的价值,甚至是超值的回报?

如果你只是在夸老师多厉害、课程多新颖,但没戳中家长心里的这三点,那基本就等于白费功夫。


二、一个好标题,决定了人家会不会点进来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标题就是你的敲门砖。平淡无奇的标题,内容再好也直接“阵亡”。

那么,什么样的标题更能吸引家长点击呢?

  • 戳中痛点: “孩子上课总走神?也许不是他的错……”(这直接命中了家长常见的困扰)
  • 给出承诺: “不用吼,不用催,3招让孩子爱上数学”(给出了家长渴望的解决方案)
  • 引发好奇: “我们为什么不教孩子‘正确答案’?”(颠覆常规认知,让人想点进去看个究竟)
  • 体现效果: “试听课结束后,一位妈妈给我们发来了这条微信……”(用真实结果说话,更有说服力)

重点来了: 避免使用“史上最强”、“绝无仅有”这类夸张的词汇,家长早就免疫了,甚至会觉得你不可信。真诚、切中要害,才是最高级的技巧


三、内容的核心:讲故事,而不是说道理

没人喜欢看干巴巴的课程介绍和老师简历。家长需要的是画面感和共鸣

怎么营造画面感? 通过故事和案例。

比如,你不要写“我们的课程能提升孩子表达能力”。你可以这样写:

“还记得第一期有个叫乐乐的小男孩,刚来时躲在妈妈身后,小组讨论时声音小得像蚊子叫。但经过三节课的情景模拟练习,结课汇报时,他居然能站在小舞台上,有声有色地给大家讲自己编的故事。他妈妈当时在台下,举着手机的手都有点抖……这种看得见的成长,就是我们课程价值最好的证明,或许也暗示了每个孩子内心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你看,同样的意思,用故事讲出来,是不是生动多了?也更容易让人相信?)

不过话说回来, 具体每个孩子的变化时间点和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这背后的教学理念是相通的——那就是创造安全的环境,鼓励每一个微小的尝试。


四、信任感是最终成交的关键

家长最终下单,是基于信任。如何在一篇文章里建立信任?

  • 展示真实细节: 多放一些真实的课堂照片、孩子作品、师生互动瞬间。比起精修的宣传照,这些“生图”更有生活气息,也更可信。
  • 用户证言是最好的广告: 直接引用家长在群里的好评、朋友圈的推荐截图(注意打码隐私)。第三方说一句好,胜过你自己说十句。
  • 权威背书: 老师有什么有趣的背景?是某某大赛的评委?还是有独特的教学方法论?轻描淡写地提出来,比浓墨重彩地吹嘘要好。
  • 主动降低尝试门槛: 明确给出“免费试听课”的入口,或者推出“9.9元体验营”。这相当于告诉家长:“我不怕你试,因为我对课程有信心。” 这种姿态本身就能赢得好感。

五、最后的临门一脚:清晰的行动指令(CTA)

文章看得热血沸腾,然后呢?没了?你必须明确地告诉读者下一步该做什么。

模糊的结尾: “欢迎咨询了解更多。” 高效的结尾: “如果您也想让孩子体验一堂不一样的XX课,立即扫码,免费预约本周最后3个试听名额!

对比一下,哪种更能促使你行动?一定是后者。因为它制造了紧迫感(最后3个名额),并且指令非常清晰(扫码预约)。


写软文这事儿,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它不是什么高科技,本质上是一次和家长的走心沟通。你越真诚,越能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你说的话就越能钻进他们心里。

别把你的课程当成一件冷冰冰的商品去推销,而是把它当成一个能解决家长烦恼、帮助孩子成长的好方法,去分享,去推荐。这个心态转变了,你写出来的东西,味道就对了。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