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始】

周琦逆风发鸡汤广告软文,背后有啥门道?

你有没有刷到过那条动态?就在男篮输掉关键比赛、全网骂声一片的那个晚上,周琦,对,就是那个处在风口浪尖的周琦,突然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段话。不是什么道歉,也不是解释,而是一碗浓浓的“鸡汤”,里面还若隐若现地嵌了个广告。我当时就愣住了,心里冒出一万个问号:哥们儿,这操作是咋想的?这不火上浇油吗?

但你再仔细品品,这事儿好像没那么简单。它根本不是一次简单的“翻车”,反而像是一次……嗯,一次精心策划的“逆风操作”。为什么这么说?咱们往下唠。


一、我们先来看看,他到底发了啥?

那段文字的大意是,人生就像爬山,有高峰就有低谷,最重要的是从失败中学习,保持积极心态,永不放弃……等等等等。都是些特别正确、特别正能量的话。

但眼尖的网友立马就发现了“彩蛋”:文案里提到了某个具体的运动恢复产品,说“每次训练后都得靠它来快速恢复”,还带了个话题标签。

所以,核心问题来了:为啥偏偏选在这个挨骂的节骨眼上发广告?这不是找骂吗?

表面上看,确实是。评论区也确实炸了锅,有人嘲讽他“心真大”,有人说他“只想赚钱,脸都不要了”。这反应,完全在预料之中。


二、但往深里想,这或许是一次高风险、高回报的博弈

虽然被骂得很惨,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条微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流量?平时他发个训练视频可能就几万点赞,而这条“争议鸡汤文”的阅读量、互动量(包括骂他的)简直是爆炸式增长。

  • 第一,黑红也是红。 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被人讨论(哪怕是负面讨论)也比被人彻底遗忘要强。这条广告的曝光量,可能比他过去一个季度发的所有内容加起来都多。
  • 第二,精准筛选用户。 能在这种时候还留下来看你、甚至骂你的,都是极度关注你的核心群体。对广告商而言,这群人的转化价值,或许比那些路人粉要高得多。这就像一次压力测试,留下了最“铁”的流量。
  • 第三,树立一种“强心脏”人设。 你看,外界狂风暴雨,我自岿然不动,还能按计划发广告。这某种程度上暗示了一种心理素质,虽然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反感,但另一些人可能会觉得“这哥们儿内心挺强大”。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操作风险极高,非常容易彻底反噬,造成人设的永久性崩塌。具体品牌方和周琦团队之间是怎么评估这个风险的,咱们外人就不得而知了,可能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最清楚。


三、这不是个例:逆风营销的经典套路

周琦这事儿吧,你仔细想想,在娱乐圈、体育圈好像还挺常见的。我记得之前也有个明星,好像是被曝出什么负面新闻了,然后他代言的某个品牌非但没有撤广告,反而加大力度推送,口号大概是“风雨同行”之类的,当时也引发了巨大讨论。

这种套路的核心逻辑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利用巨大的争议和关注度,完成信息的病毒式传播。

  • 情绪绑定: 把品牌或产品与一种特定的、强烈的情感(比如逆境中的坚持)进行绑定,让你一想到这种情绪,就联想到它。
  • 话题度优先: 先不管好评差评,把话题炒热再说,有了热度,什么都好办。
  • 争议即记忆点: 人们或许会忘记平平无奇的广告,但一定会记住这条让自己破防、让自己生气、让自己忍不住去评论的广告。

当然,这套玩法不是谁都玩得转的,它极度考验公众对当事人的情感基础。万一大家对你本来就没啥好感,那这就是纯粹的作死。


四、所以,我们到底该骂还是该赞?

这事儿真的没有标准答案。

从情感上来说,很多球迷正在气头上,需要的是一个态度,一个交代。你这边毫无表示,反而急着打广告,确实让人心寒,被骂真不冤。体育精神里,真诚永远是第一位的。

但从商业和传播的角度看,这或许是一次极其大胆且效果显著的曝光。它几乎是以零成本的额外预算(除了可能挨骂),撬动了天量的舆论关注,让那条广告达到了理论上不可能达到的传播量级。

所以,骂也好,赞也罢,我们都成了这场营销实验中的一个数据。我们的愤怒、疑惑、嘲讽,都变成了流量,被计入后台,成为了证明这次投放“成功”的筹码。想想这个,是不是觉得心情更复杂了?


结尾:也许,我们都成了剧本里的一环

最后想想,周琦这条微博,可能从一开始就不是发给那些正在生气、失望的球迷看的。它或许有更明确的目标:完成品牌的曝光KPI,巩固一部分特定粉丝,甚至只是单纯地执行一个早已定好的合同条款。

而我们这些围观、讨论、甚至大骂的人,在不知不觉中,都参与并助推了这场“逆风营销”的完成。这大概就是现代网络世界最让人无奈又觉得神奇的地方吧。

你怎么看呢?是觉得吃了只苍蝇,还是佩服这波操作?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