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软文?揭秘千年前的“种草”秘籍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想过,在没有微博、小红书和直播带货的古代,人们是怎么“安利”东西的?难道全靠口口相传?其实啊,古人玩起“软文”来,那套路深得让人直呼内行。今天咱们就聊聊,那些藏在诗词歌赋、碑文传记里的——古代软文


什么是古代的软文?

说白了,古代软文就是用文字悄悄影响你的看法,还让你看不出来是广告。它不像现代广告那么直白,比如“买它!买它!”,而是把推销的目的藏在故事、诗歌甚至史书里,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种草”。

举个例子:李白写的《客中行》里有一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你品,你细品,这难道不是在夸兰陵酒好喝吗?但他不说“这酒超好喝”,而是用郁金香、玉碗、琥珀光这些高级词汇给你营造氛围感,让你自己脑补“这酒一定很牛逼”。这就是软文的精髓——不直接推销,而是让你自己得出结论


古代软文都在哪儿出没?

你以为软文是现代产物?古人早就玩透了!它们常出现在这些地方:

  • 诗词歌赋:诗人收了钱(或者单纯被款待得舒服了),写诗夸酒好、菜香、风景美,比如杜牧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就这么被带火了上千年
  • 碑文传记:给有钱人或者官员写墓志铭、功德碑,表面是歌颂功德,实则暗戳戳抬高家族地位,相当于今天的“品牌形象包装”。
  • 小说笔记:《金瓶梅》里各种商品细节描写,布料、首饰、美食……你说它没有带货嫌疑?我反正不信。
  • 方志游记:文人游记里夸某地物产丰饶、某店诚信经营,看似客观记录,实则隐性推荐

古人为啥要写软文?

当然不是为了刷流量赚打赏(那时候也没这概念)。古代软文的动机其实很实在:

  • 赚钱谋生:文人被招待了,吃人嘴短,写首诗夸夸东家,换顿好饭或者一点润笔费。
  • 人情世故:给朋友、金主爸爸写文章抬轿子,维护关系网络。
  • 政治宣传:皇帝或官员需要塑造正面形象,让史官或者文人写小作文“颂圣”,巩固权力合法性
  • 地方推广:县令想发展经济,找人写文章说本地特产多好、风景多美,吸引投资和游客。

不过话说回来,有些软文也未必是收钱写的,可能就是作者真心觉得好,顺手推荐了——但这种“自来水”反而更可信,你说是不是?


古代软文的高明手段

古人可太会了!他们的软文技巧,放到今天依然不过时:

  • 故事化植入:不直接说产品好,而是编个故事,比如“某书生喝了这酒突然文思泉涌中了状元”,用情节让你记住产品
  • 权威背书:请名人题字、写诗,比如苏轼夸过的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立马身价倍增。
  • 情感绑定:把产品和情怀、家国情怀挂钩,比如“用这款墨,写出的字才有风骨”,让你觉得买了就是有文化。
  • 隐蔽合作:作者和商家心照不宣,作者得了实惠,商家得了曝光,读者还觉得这内容真有趣——三赢

具体某些作者和商家之间是否存在默契,其实史料很少直接记载,这部分机制或许还需要更多考证。


古代软文有效吗?

当然有效!而且效果持久到吓人。比如:

  • 李白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让汪伦和桃花潭一起名垂青史,旅游IP至今还在用
  • 陆羽的《茶经》把各地茶叶评了个遍,相当于唐代版的“茶叶测评大全”,直接影响了后世喝茶的风向。

但这些软文也有翻车的时候。比如某些碑文吹得太离谱,反而被后人当成笑话(比如把贪官写成清官),这就提示我们:过度包装迟早反噬


古代软文 vs 现代软文:变了吗?

其实内核根本没变!都是“让你看不出的广告”。只不过形式变了:

  • 古代靠诗词碑文,现代靠小红书笔记、短视频;
  • 古代传播靠抄写传诵,现代靠算法推荐;
  • 古代夸产品用“玉碗琥珀光”,现代用“姐妹们都冲这质感!”。

人性从来没变——我们还是容易被故事、权威和情感打动,只不过古人用毛笔,我们用手机截图。


总结:软文是个千年老手艺

所以啊,别以为软文是现代营销的发明。古人早就用优雅的文字、巧妙的故事,把广告藏得严严实实,还让你读得津津有味。古代软文的核心,不是硬推销,而是用文化包装商业,让你心甘情愿被“种草”。

下次读到“牧童遥指杏花村”,或许可以多想一层:这会不会是唐代的探店攻略呢?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