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朋友圈转疯了的爆款推文,总带着点新闻味儿?就像上周刷屏的《社区超市惊现国宴级腊肠》,看着像民生新闻,点进去才发现是食品新闻标题。说白了,把广告藏进新闻壳里,才算是当今最骚的操作。今儿咱就唠唠,怎么让你的软文既有新闻价值,又不露广告痕迹。
一、新闻价值不是玄学,记住这五个核心词
前两天帮朋友改健身房的推文,开头写"本店周年庆钜惠",改稿时直接毙掉。换成《本市白领体检报告曝光:超六成存在颈椎隐患》,阅读量当场翻三倍。这里头门道,全在时效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实用性这五个新闻要素。
举一个栗子:
- 时效性:蹭热点要快准狠(冬奥会期间推滑雪装备)
- 接近性:本地化改造(北京店推"对抗沙尘暴套餐")
- 显著性:绑定大IP("航天员同款体能训练法")
- 趣味性:制造反差萌(菜商圈阿婆教你选有机蔬菜)
- 实用性:给化解方案(雾霾天必备的5件神器)
你品,你细品,这些套路是不是跟新闻稿一毛一样?但人家就能把广告揉进去还不挨骂。
二、找料技巧比文笔更为重要
上周跟报社老记者吃饭,他透露个秘密:"我们找选题的招数,放软文里照样好使。"整理了个对照表:
新闻采编手法 | 软文变形计 | 效果对比 |
---|---|---|
蹲点暗访 | 伪装成网民体验日记 | 可信承度+30% |
数据我们调查 | 做行业白皮书 | 专业度+45% |
人物专访 | 顾客证言故事化 | 感染力+50% |
事物直播 | 短视频记录商品采用过程 | 互动率+60% |
专题报导 | 系列推文打造IP | 网民粘性+35% |
重点来了!行业动态去哪挖?推荐三个神器:
- 国家统计局月度报告(藏着无数民生痛点)
- 天眼查公司数据(扒同行动作一扒一个准)
- 微信指数+百度热榜(实时捕捉流量密钥)
三、避开这些坑,甲方爸爸少骂你
去年见过最惨的翻车案例,某培育机构硬蹭高考新闻,写《状元秘籍大公开》,结局被家长举报虚假宣传。总结出血泪教训:
- 别碰政令红线(医疗、培育、金融领域慎用新闻体)
- 数据要经得起扒(把"销售额领先"改成"第三方平台TOP3")
- 留好逃生通道(文末加句"以上为个人体验,效果因个人而异")
还有个骚操作——给软文加个新闻格式的"防伪标"。比如说:
- 模仿新闻电头:"本报记者XXX发自深圳"
- 插入采访实录:"接受采访的王女士表示"
- 采用新闻图片格式(别带logo!)
四、自问自答破解新手疑惑
Q:怎么判断新闻价值够不够?
A:试试这一个土法子——把商品消息删掉,看文章像不像正经新闻。假若编辑愿意当新闻发,你就赢了。
Q:行业数据太难找怎么办?
A:教你个野路子——去知乎扒专业回答,把"据知乎网民@XXX透露"改成"行业报告显示",懂的都懂。
Q:总是写得像广告咋整?
A:记住这一个公式:新闻=80%事实+20%观点,软文=80%事实+15%观点+5%广告。把那5%藏在化解方案里。
五、个人私货时间
干了八年文案,发现个真谛:有哪些软文是让受众看完觉得不分享就亏了。就像前阵子写的《老小区惊现"会呼吸"的墙面漆》,业主群转疯了,其实就抓住两个点——既有旧改政令的热度,又带出商品透气性强的卖点。
下次写稿前,不妨把自己想象成民生记者。当你开始关心"这一个商品能给街坊带来啥实惠",而非"怎么吹得天花乱坠",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才算是打动人的核心。记住咯,真诚是必杀技,但得裹上新闻的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