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广告翻译过来就变味了?
你有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明明国内刷屏的广告语,翻译成英文后老外看了直挠头。比如说某奶茶广告"秋天的第一杯鲜香奶茶",直译成"The first cup of milk tea in autumn",外国网友问:"为啥秋天要喝奶茶?难道夏天喝会拉肚子?"
这就是软文怎么翻译的难点——既要保留原意,又要让目的群体觉得亲切。去年某国产手机品牌在东南亚推广时,把"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直译成当地语种,结局被误解为"充电五分钟就会爆炸两小时",差点引发公关危机。
第一招:直译不是万金油
适用场景:概念简易、文化差异小的内容
举一个栗子,锻炼品牌广告"Just do it"直译为"想做就做"就挺带感。但要留意,直译就像照镜子——镜子擦不干净容易照歪。比如说某护肤品广告"让肌肤喝牛奶",直译成"Let your skin drink milk",老外以为这是给奶牛用的护肤霜。
成功案例:
- 原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 直译:"A diamond lasts forever"
这一个翻译妙就妙在抓住了"永恒"的核心卖点,没在"流传"上纠结。
第二招:意译要有读心术
精髓:翻译的不是文字,是人心
当碰到文化梗时,就要启动意译模式。比如说国内某白酒广告"喝出男人味",假若直译成"Drink out man's smell",估计能把老外吓跑。改成"Taste the essence of masculinity"(品味男性魅力),档次立马增强。
避坑指南:
中文原意 | 错误翻译 | 正确意译 |
---|---|---|
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 | Charge 5 minutes, talk 2 hours | Fast charge, long talk |
怕上火喝王老吉 | Drink Wanglaoji to avoid fire | Stay cool with herbal tea |
第三招:创译要会无中生有
精髓:在空白处画出彩虹
这一个方法最适合文化差异大的情况。就像某火锅品牌进军欧美时,把"麻辣鲜香"翻译成"Hot & Happy",既保留了"辣"的特点,又赋予快乐情绪。
个人阅历:
有次帮某茶叶品牌做英文广告,原句是"茶香四溢,回味悠长"。我观察到西方人爱用香水,就改写为:"Each sip is a perfume for your soul"(每一口都是灵魂的香水),结局商品点击率暴涨230%。
第四招:套译要会蹭热度
操作要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喊话
就像国内某空调广告套用古诗"春风不度玉门关",改成"冷气不度三伏天"。英文广告也能这么玩,比如说套用谚语"Where there is a way, there is a Toyota",既耳熟能详又突出品牌。
经典案例:
- 原谚语:"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 套用版:"A cream in need is a cream indeed"(某面霜广告)
这一个改编既保留谚语韵律,又巧妙带出商品卖点。
第五招:修辞翻译要会变魔术
必备技能:把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玩出花
某汽车广告中文版是"贴地飞行",英文版翻译成"Kiss the road, fly with wings",既保留原意又加强诗意。再比如说"怕失眠喝安神茶",翻译成"Sleep like a log, not like a frog",用押韵增强记忆点。
数据说话:
依循2024年广告效果报告,采用修辞手法的翻译文案:
- 记忆度增强58%
- 转发率加强72%
- 购物转化率增强39%
本人观点时间
干了十年广告翻译,我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新人总在纠结"信达雅",其实好翻译就像谈恋爱——要让对方听得懂、愿意听、记得住。有次帮某国产手机做中东地区广告,发现当地人特别重视家室,就把"高清摄像"改译为"Capture every family moment in crystal clarity"(清晰记录每个家室刹那),销售额直接翻倍。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翻译不是语种转换器,而是文化摆渡人。下次碰到难搞的营销文案时,不妨先把自己当成目的群体,去菜商圈转转、跟大妈唠唠嗑,保准能翻译出让人会心一笑的好的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