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常常在朋友圈刷到这样的文案?开头讲婆媳冲突,中间突然插播理财课程;看着像养生科普,翻到最后在卖阿胶糕。哎对!这就是传说中的软文。上周我表妹还跟我吐槽,说她花199买的"职场逆袭课",其实是公众号里那个《月入三千到三万,我只做了这三件事》给忽悠的。今儿咱就来唠唠这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玩意儿。
一、软文不就是打广告?你品,你细品
先整点实在的。说个你可能不信的数据:微信阅读量前100的文章里,有63篇带着软性推广。但要说软文=广告,那可真是小看它了。去年某国产手机品牌搞了波神操作——他们在知乎发了个《手机摄影大赛获奖作品集》,通篇没提品牌,结局评论区清一色"求同款机型",这招比硬广狠多了。
硬广跟软广的区别有啥区别?咱们列个表对比下:
对比项 | 硬广 | 软文 |
---|---|---|
出现场景 | 广告位明码标价 | 混在正常内容里 |
表达方式 | "买它!" | "我有个朋友…" |
网民反应 | 直接划走 | 看完才惊觉被套路 |
转化率 | 约2% | 平均8% |
二、软文界也有"三十六计"
这里头门道可多了去了。就拿最常见的三种类型来说:
- 故事型:"同事小李用这一个方法三个月升主管"(其实小李是编的)
- 测评型:"亲测十款扫地机器人"(金主爸爸早就内定了)
- 焦虑型:"再不学Python就被淘汰了"(然后卖你编程课)
去年有个经典案例,《北京姑娘辞职种多肉》刷屏全网。看着是励志故事,实质上人家在多肉大棚里摆的肥料罐,愣是带火了三个小众品牌。你说这植入绝不绝?
三、防坑指南:五招识破新闻标题套路
可能有人要问了,咋才可以不当冤大头?教您几个实用招数:
- 看评论区:清一色"求链接""已买"的要警惕,真实网民会问具体症结
- 搜核心词:把文章里的商品名+测评一起搜,往往能扒出黑史实
- 查账号:专门发某领域内容的突然跨界,八成是恰饭
- 等三天:冲动开销前先放购物车,很多软文优惠都是限时心理战
- 看数据:说"销售额暴涨500%"的,去电商平台查真实评价
去年某网红代餐奶昔翻车,就是有较真网友发现,软文里说的"临床验证"其实是在菜商圈做的问卷调查,你说逗不逗?
四、软文就一定是坑?这事得两说
别急着骂街,软文也有正经用处。去年疫情那会儿,好多小微公司靠公众号推文续命。我认识个做手工酱的老板,写了篇《祖传秘方差点失传》,既讲传承故事又教怎么辨别好豆瓣,订单直接排到三个月后。这种软文,受众看得开心,商家卖得踏实。
再说个您熟悉的,《你好李焕英》上映前,全网都在转《贾玲和她妈妈的真实故事》。您以为那是自来水?其实都是精心设计的影视营销。但大家哭着转发的时候,谁在乎是不是软文呢?
五、新手怎么玩转软文?记住三个"真"
假若您也想软文写作,我这里倒有点心得:
- 说人话:少用"赋能""闭环"这些黑话,大妈听得懂才算数
- 给干货:就算推课程,也得先教两招真本事
- 留瑕疵:完美故事反而不真实,适当暴露小缺点更可信
前阵子有个反面教材,某培育机构吹"哈佛学霸教化",结局被扒出老师只是去哈佛沟利用两周。你看,这就属于吹牛吹破的典型。
说到这儿,想起个有意思的事。上周我去菜商圈,发现卖土鸡蛋的大妈都会在招牌上写:"自家散养,不喂饲料"。您瞧,连大妈都懂软文精髓了。要我说啊,软文就像炒菜用的味精,用好了提鲜,用多了齁人。核心得记住:让人看完文章还念着你的好,这才算是真本事。您说是不是这一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