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常常面朝电脑发呆,不知道软文该写什么?或十分困难憋出几百字,读起来像商品仿单?别慌,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透这事儿——软文到底能写哪些题材?我刚开始写的时候也踩过坑,后来发现核心在找对选题方向。咱们先从最实在的说起。
一、行业学识型:把自己变成移动的百科全书
我刚入行那会儿特别怵写专业学识,总怕自己讲不明白。后来发现,把繁琐概念翻译成人话就是核心竞争力。比如说写母婴商品,与其干巴巴介绍纸尿裤材质,不如教新手妈妈看懂成分表:"这一个吸水珠珠啊,就像宝宝屁股底下的小海绵..."
重点可以写这些:
- 商品冷学识(保温杯为啥装不了碳酸饮料)
- 采用避坑指南(10个人里有8个用错眼霜手法)
- 行业趋势解读(明年流行的装修风格预测)
举一个真实案例:某美妆博主靠一篇《化妆品成分黑话翻译》涨粉3万,说白了就是教人看懂"烟酰胺=美白""玻色因=抗老"这些术语。你看,消息差就是流量密钥。
二、网民故事型:让商品自己开口说话
去年我给家政平台写案例,发现顾客更爱看真实故事。有篇《90后夫妻的周末大扫除测验》阅读量破10万+,就记录了小两口边吵架边擦玻璃的搞笑过程。把商品变成故事里的道具,比直接推销管用多了。
试试这些方向:
- 网民成长日记(三个月减脂打卡全记录)
- 场景化体验(带着帐篷去露营的十大糗事)
- 群体观察记(凌晨四点的菜商圈见闻)
留意!故事里需要有冲突和反转。比如说写智能门锁,与其说稳妥性,不如写独居女生半夜听见门锁自动报警的真实经历。记住,好故事自带传播力。
三、生活攻略型:做受众的私人生活顾问
我手机里存着上百篇攻略类爆文,发现个规律:越细分的要求越容易火。就像"周末去哪玩"这种选题早烂大街了,但《北京地铁能到的20个免费露台》这种具体到坐标的攻略,发出来就刷屏。
重点抓这些痛点:
- 省时(10分钟搞定营养早餐)
- 省钱(200块改造出租屋攻略)
- 省心(新手爸妈必备物品清单)
有个做家居的账号特别聪明,他们写《租房党不敢告诉房东的改造技巧》,把商品融入墙面修补、地板贴拣选这些刚需场景。化解症结的内容永远有商圈。
四、情感共鸣型:找到群体的情绪开关
说个扎心的事实:朋友圈转发的文章,80%都带着情绪。上个月有篇《月薪3千和3万的人都在焦虑什么》在各个宝妈群疯传,就出于戳中了不一样阶层的共同痛点。
可以尝试这些情绪点:
- 群体认同感(社恐人的十大快乐刹那)
- 情感宣泄口(被甲方虐哭的第三个夜晚)
- 价值观输出(全职妈妈真的是米虫吗)
有个母婴号主和我说,她写《当妈后才知道的50个真相》,评论区哭倒一片。其实技巧很简易:把个人经历变成集体记忆,让受众觉得"这就是在说我啊"。
五、热点借势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去年某明星离婚事物爆出,有个情感账号连夜出了篇《从声明文案看婚姻破裂的5个信号》,阅读量直接百万级。但蹭热点不是让你当复读机,要比别人多想一步。
正确打开方式:
- 关联商品(冬奥会带火的滑雪装备怎么选)
- 深层解读(《梦华录》里的宋朝美学复原)
- 反套路操作(全网夸的时候我来说bug)
切记!追热点要快更要巧。就像前阵子《消失的她》热映,有个法典账号写《现实中的何非会判多少年》,既蹭了热度又输出了专业内容。这就叫用专业视角拆解娱乐事物。
六、冷门科普型:满足人类的好奇心
你知道吗?小红书上"冷学识"相关笔记有560万篇。有篇《超市购物车隐藏功能》揭秘了挂钩能挂包包、儿童座能当临时办公桌,点赞直接破10万。反常识消息永远受欢迎。
挖掘方向包括:
- 行业潜规则(奶茶店绝对不会说的配方秘密)
- 史实冷学识(古人没有厕纸怎么办)
- 科学趣闻(为什么微波炉加热葡萄会爆炸)
有个做食品的顾客告诉我,他们写《火腿肠铁环的正确打开方式》后,客服电话被打爆——受众根本不在乎品牌,就想知道怎么不划破手。你看,实用+有趣=传播利器。
写了这么多,最后说点掏心窝的话:别把软文当广告写,要当作给朋友分享好东西。我见过最成功的案例,是个卖拖把的厂家写的《拯救老腰的十大清洁神器》,通篇没提自家商品,结局评论区全在问第一款拖把哪买的。说白了,真诚才算是必杀技。
刚开始可以多尝试不一样题材,找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记住,没有写不好的商品,只有没找对的角度。与其纠结文笔,不如先把选题表列出来,总有一款适合你。软文写作这事吧,说难也难,说简易也简易——核心就看你有没有把受众放在心上。